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7课第1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随堂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PAGE
3-
第1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B)
①表明在古代中国,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没有刑书就没有国家权力
②彰显了古代中国形成的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③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执行
④说明中华法系是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强制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刑书就没有国家权力,①不选。材料表明古代中国形成的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②正确。“铸刑书”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执行,③正确。中华法系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④错误。
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打算了这个国家的法律特征。依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A)
A.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B.西学东渐,中西结合
C.留意伦理,三教合一 D.尚法自然,无为而治
[解析]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法系中必定有儒学的成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A入选。C与理学的形成有关,D是道家的思想,均排解。受西方侵略和西学传入的影响,传统中华法系到近代渐渐解体,B排解。
3.下列关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制定或引用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C.法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仅是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仅对被统治阶级具有约束力
[解析]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A说法错误;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B说法正确。法律所规定的权力与义务,不仅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取权和职责,C错误;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的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全体成员有效,人人必需遵守,D错误。
4.下列关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的说法,正确的有(C)
①工人阶级和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②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③其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中
④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打算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宽敞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体现,①中“公民”说法错误。法的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③缩小了法的适用范围。②④说法正确。
5.《说文解字》对“律”的解释是:“律,均布也。”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把法律一词中的“律”字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人们必需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材料主要说明白法律(C)
A.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只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约束全部人的行为
D.只规范被统治阶级的行为
[解析]“均”说明人们必需普遍遵守,因此材料主要体现法律约束全部人的行为,C正确;A项与题干内容不符,B、D两项不符合“普遍”要求。故选C。
6.到2010年底,我国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法律体系体现(B)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党的主见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行政的有机统一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解析]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打算并与其相适应的。我国的法律体系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①正确。我国的法律体系是党的主见和人民意志的统一,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我国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④错误。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将考试作弊入刑: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惩处金;情节严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惩处金。这表明(D)
①我国乐观推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只要考试作弊就是犯罪,应受刑罚惩处
③有法可依就能杜绝考试作弊行为
④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考试作弊入刑”,坚持了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正正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①④符合题意;只有触犯刑法的行为才构成犯罪,②错误;③夸大了有法可依的作用。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在修订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曾公布个税法修正案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