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素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情境说课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docx
备课素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情境说课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通过探究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3.生命观念:使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建立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和相互作用的生命观念。
4.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挥创意,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神经冲动产生的机制,包括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通道开放和电位变化。
-理解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包括兴奋在神经元间的跳跃(突触传递)。
-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2.教学难点: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离子通道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膜电位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离子通道的瞬间开放和关闭。
-神经冲动在突触中的传递机制,包括神经递质的释放、结合和作用,以及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神经冲动在不同类型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传导速度受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的影响。
-突触可塑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长期增强和长期抑制等神经可塑性现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本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神经细胞结构图、动作电位示意图、突触传递过程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神经元模型、电极、电刺激器等实验器材,用于演示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台附近预留空间,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神经元结构和突触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神经冲动的产生:
-讲解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利用动画演示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通道的动态变化。
-强调动作电位是神经冲动产生的基础。
-神经冲动的传导:
-介绍神经纤维上的电传导和化学传导过程。
-讲解神经纤维绝缘层的作用和髓鞘对传导速度的影响。
-突触传递:
-解释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通过实例说明突触传递的特性和局限性。
-突触可塑性:
-简述长期增强和长期抑制的概念,结合实验案例进行讲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是如何影响膜电位的?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3.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哪些?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化重点。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和突触传递。
-强调神经系统的有序性和相互作用,以及神经可塑性对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复习课本相关内容。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神经系统的进化:介绍神经系统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变,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变化,以及人类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神经退行性疾病:探讨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这些疾病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神经科学实验技术:介绍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技术,如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在研究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书籍:《神经生物学基础》或《神经科学的艺术》,这些书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观看在线课程:推荐学生观看神经科学相关的MOOC(大型在线开放课程),如“神经科学导论”等,以获得更深入的知识。
-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关于神经科学的讲座,这些讲座通常由神经科学家主讲,能够提供最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