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5
江苏省高等学校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工作总结目录
TOC \o 1-2 \h \z \u 一、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1
二、专业建设方案与目标 1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1
(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4
(三)工作思路 5
(四)预计成果 7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工作和完成情况 7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7
(二)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11
(三)师资队伍建设 23
(四)教学保障与教学条件 27
(五)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 31
(六)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35
四、经费投入及使用 39
五、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42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42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一、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物流管理
专业代码:620505
所属院系: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该专业成立于2004年,当年即招收高中毕业的三年制高职大专学生。迄今为止,物流管理专业已连续8年面向社会招生,已有5届累计461名毕业生,经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广大中小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化等相关岗位的工作。现每年招生稳定在80人左右,就业率持续在99%以上,2010年通过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申报。
物流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梯队完善、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12名专任教师,副教授(高工)5名、讲师(工程师)7名,高、中级职称比例为41.7%、58.3%。研究生10名、本科2名,其比例分别为83.3%、16.7%。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100%。有骨干教师6名,双师型教师10名,双师结构比例达83.3%。长期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15人,全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且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1.25。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以学院“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依托学院构建的五大产业联盟,创建了“双向互惠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依托行业企业完成了该专业的职业领域、职业方向与职业能力的分析,逐步形成并实施了“SSPA(School Skills Position Abilities)”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岗位为主要依据,逐步形成了物流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化两大培养方向,并构建了基于学生岗位(职业)成长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岗位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
二、专业建设方案与目标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1.拓宽行(企)业与学院合作建设专业的有效途径,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基础,以常州市工业工程学会为平台,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物流业发展为契机,积极拓宽企业与学院合作建设专业的途径:
(1)建立动态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继续深化学院与常州嘉迅物流有限公司、常州新东方物流有限公司、通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并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学院专业建设的专家,定期走访这些企业与专家,征求他们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地融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之中,使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
(2)积极推进订单式教育、实景式教学、模拟性演示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要间的无缝接轨。按企业对人才岗位的技能要求,展开“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零距离”;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实验实训环节,施行工学结合的实景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方式,并结合模拟性演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积极利用好已建的“三个平台”——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企业管理与信息化研究所、常州市工业工程学会,在提高教师科研工作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积极投身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重组、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等工作,主持或参与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技术支持、实施服务等过程。
(4)“双基地”合作见成效。扩大与常州嘉迅物流有限公司、江苏华威世纪集团公司等多家物流公司与生产制造企业的合作,拓展合作内容与模式,真正将“双基地”建成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成工学结合的平台。
(5)建设完善社会培训服务体系。开发设计可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积极为企业提供预备员工的培训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等,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人才培养规格及岗位关键能力定位
人才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