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出凝血检测.ppt

发布:2017-11-18约5.4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分类 1.肾前性,肾前性氮质血症 2.肾性,是指急性小管坏死,它是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约占急性肾衰竭的2/3。 3.肾后性,由于急性尿路梗阻而造成肾功能损害 三、发病机制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急性肾小管损害等为主要因素。 1、肾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2、肾小管阻塞 肾小管坏死细胞在小管内沉积,肾小管阻塞致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早期病便中可见许多肾小管内有管型阻塞。 3、肾小管液回漏 肾小管上皮受损,屏障作用消失和管周血浆胶体渗透压回吸收作用,肾小管腔内原尿向管周血管系统回漏。 4、肾小球通透性改变 由于缺血或肾毒性物持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表面积减少或滤过系数降低。 四、病理生理 正常GFR为100ml/min。原尿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99%的水被回吸收,仅有1%水排出。 肾小球与肾小管恢复不同步,形成不同期 五、临床表现 一、少尿(或无尿)期 7~14天,最长1个月。越长越重。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⑴水中毒:⑵高钾血症:90%肾排。⑶高镁血症:60%粪排,40%尿排。⑷高磷低钙:ARF时60%~80%转向肠道排泄,⑸低钠血症:水过多致稀释性低钠血症。 ⑹低氯血症:与钠同比例丢失。⑺酸中毒: 2.蛋白质代谢产物积聚:含氮物质积聚-氮质血症;+其他毒性物质(酚、胍)—尿毒症 3.全身并发症:水(BP、心、肺、脑)、电酸碱(心率紊乱、心肌病)、血小板(出血倾向、DIC) 二、多尿期并发症 应注意水、钠和钾的缺失,感染并发症。 三、恢复期并发症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感染病灶,如腹透或血透导致腹腔或皮肤瘘管感染及褥疮、尿路感染等, 六、AR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史和临床表现 (二)试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沉淀检查:肾前性氮质大量透明管型和细颗粒管型,急性肾小管坏死有大量的小管上皮细胞及棕色细胞管型。 (2)尿生化检查: (1)尿比重(2)尿钠浓度:肾前性尿钠浓度低于20mmol/L;肾性或肾后性尿钠浓度高于40mmol/L;(3)尿渗透压:肾前性尿渗透压高450~550;肾性或肾后性肾衰竭,尿渗透压不低于350mOs/L。 其他检查:尿PH呈酸性,提示肾前性肾衰竭;尿糖阳性而血糖不高,提示近端肾小管受损。 出凝血监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ICU 邢金燕 正常止血、凝血和抗凝机制 维持循环血液的流动状态是凝血和纤溶之间平衡的结果。维持这种平衡依赖几个相关系统的功能保持正常。 1、血管内皮细胞 2、血小板 3、凝血系统 4、抗凝系统 5、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依赖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凝血活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参与调节血栓形成或血栓溶解。内皮细胞光滑面上的糖萼层可排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接触,防止内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栓调节蛋白可灭活凝血酶和激活蛋白C起抗凝作用。 血小板 血小板止血的两个阶段 初期止血功能:受损部位的血管发生收缩,局部血流变慢。血小板在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存在下粘附在暴露的内皮下组织,为凝血酶或胶原激活分泌释放ADP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TXA2引起血小板的聚集,纤维蛋白原也参与其中形成白色血栓。 二期止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也起重要作用如血小板具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功能;表面磷脂的促凝活性等。 凝血系统 内凝血系统 各种启动凝血所需因子均存在血液中。 因子Ⅻ接触异常表面后被激活。再依次激活因子Ⅺ、Ⅸ。 在因子Ⅷ、磷脂和钙的参予下,因子Ⅸ激活因子Ⅹ。在因子Ⅴ、磷脂和钙的参与下,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凝血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后者使纤维蛋白变稳定。 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 循环中有三大主要的抗凝系统。抗凝血酶Ⅲ(AT-Ⅲ)-硫酸肝素系统和蛋白C系统以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途径。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被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激活产生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而溶解血栓。 抑制tPA的是PAI,抑制纤溶酶的是α-抗纤溶酶等。 凝血和纤溶 出凝血监测 一、临 床 监 测 二、实验室检测 临床检测 (一)出血的原因 1、局部原因:如手术止血不全、外伤、皮肤粘膜------------- 2、出凝血机制异常:①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②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引起的出血不止;③同时有多个部位出血;④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⑤伴有易引起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严重肝炎病。 临床检测 (二)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分析 1、血管因素 2、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功能缺陷 ①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②原发性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