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基础(13)第十二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4)改变流体的流动状况 湍流换热强度要大于层流;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边界层;湍流换热的主要热阻在层流底层。加大流速实现湍流换热、增强流体扰动、破坏边界层及层流底层,是强化对流换热的主要方法。 * 第十二章小结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 传热过程的分析方法(单层、多层平壁,圆筒壁及肋壁的传热过程); 2)了解换热器的类型、掌握换热器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3)强化和削弱传热的原理和方法。 * 第十二章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本章讨论通过平壁、圆管壁和肋壁等几种工业上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过程及强化或者削弱传热过程的方法,介绍一些工业上常见的换热器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重点讨论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方法。 * 12-1 传热过程 1. 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 ? tw2 tw1 ? 0 x t ? h1 tf1 h2 tf2 ? ? ? tw1 tw2 tf1 tf2 传热系数 * 通过多层平壁的传热过程 * 2. 通过圆管壁的传热过程 * 在稳态情况下,上面三式中的? 是相同的,于是可得 上式可以写成 以圆管外壁面积为基准计算的传热系数 * 通过n层圆管的稳态传热过程 * 4. 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 对于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传热过程,在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壁面上加肋(扩大换热面积)是强化传热的有效措施。假设: * * 根据肋片效率的定义 称为肋面总效率。 一般情况下 , , 。 *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 k1称为以光壁表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表达式为 称为肋化系数。 * 加肋后,肋侧的对流换热热阻是 , 而加肋前为 , 合理选择肋化系数?。 工程上,通常采用以肋侧表面积A2为基准的传热系数k2来计算 * 5. 复合换热 复合换热通常指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同时存在的换热过程。工程上一般将辐射换热量折合成对流换热量进行计算,为此引进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 12-2 换热器 换热器:用来实现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的装置。 1. 换热器的分类 按照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为 混合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直接接触、互相混合来实现热量交换。 蓄热式:冷、热两种流体依次交替地流过换热器的同一换热面(蓄热体)实现非稳态的热量交换。 间壁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由壁面隔开,热量由热流体到冷流体传递过程是由热流体与壁面间的对流换热、壁的导热、壁面与冷流体间的对流换热三个环节组成的传热过程。 * 按照结构间壁式换热器可分为 (1) 管壳式换热器 由管子和外壳构成的换热装置 套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 (2) 肋片管式换热器 由带肋片的管束构成的换热装置,适用于管内液体和管外气体之间的换热,且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场合。 * (3) 板式换热器 由若干片压制成型的波纹状金属板叠加而成,传热系数高、阻力相对较小、结构紧凑 。 * (4) 板翅式换热器 由金属板和波纹板形翅片层叠、交错焊接而成,结构紧凑。 (5)螺旋板式换热器 由两块平行金属板卷制而成,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流通阻力小。 * 间壁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相对流动方向 在冷热流体进口温度相同、流量相同、换热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流动型式影响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温差、换热量以及换热器内的温度分布。 * 2.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分为两种类型: 设计计算:根据换热条件和要求,设计一台新换热器,为此需要确定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及换热面积。 校核计算:核算已有换热器能否满足换热要求,一般需要计算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量及流动阻力等。 换热器计算的两种方法:平均温差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平均温差法: (1)换热器的传热平均温差 传热过程的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 对数平均温差: 时: * 对于其它流动型式,平均传热温差可以采用下式计算: 为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情况下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为小于1的修正系数,其数值可查阅换热器设计手册的线算图。如: 1壳程,2、4、6、8 … 管程的 值 y * (2)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公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