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课时二说课稿-2024-2025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docx
第五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课时二说课稿-2024-2025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这一章节,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并结合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学生将能够:
1.建立人地关系观念,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发展综合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结构。
3.增强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案例的探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②掌握地形地势对气候的作用及其具体表现。
③结合实例分析,掌握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并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②如何让学生在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时,能够综合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③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气候现象,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自主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世界气候分布图、地形对气候影响的示意图等,以及气候变化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和讲解。
3.实验器材:如本节课涉及模拟实验,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气温计、湿度计、地形模型等,并确保其安全可用。
4.教室布置:合理安排座位,以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同时设置展示区,方便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学生已知的气候现象引入,例如询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南北方气候有什么不同吗?”接着展示南北方不同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影响气候的因素》。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介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纬度对气候的作用。接着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展示海洋和陆地气温、降水的差异,并引导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同气候类型。然后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作用,通过展示山脉对风向和降水的影响,以及地势高度对气温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地形地势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实例分析,如以我国为例,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气候差异的原因,以及青藏高原和高山气候的特点。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篇短文,下节课分享。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理解分析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分析并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如地中海气候、沙漠气候等,提高了对气候形成机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地理实践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例和模拟实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综合思维发展: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气候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形成了系统性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5.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理解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6.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自主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7.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分享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
8.持续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