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病理诊疗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的中医病理诊疗探析
王学德
(平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临沂 273313)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药
治疗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重在整体调节,
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只要用药准确,一般
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但可
以同时降低血脂。我们应当认识到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
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
方法都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
1 糖尿病久病入络
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络脉气机通畅,络道
无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若邪气犯络,造成络气郁滞,或气虚
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都会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而产生
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久病入血”、“久病
在络”,说明邪气久羁,必然由气及血,伤及血络,而成络病。吴以
岭教授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和“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
糖尿病早期存在络滞,随着病程的发展,络气不畅可导致络血瘀滞,
最终导致络脉的瘀闭和损伤,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各种神经血管
并发症。周水平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结合络病理论,
提出络脉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具有一致性。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糖尿病
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占失明和视力残疾的第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
断糖尿病时已有15%)。因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中,舌络、尺肤汗、夜尿对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病
情的虚实严重情况有重要意义,进而可指导络药的应用。舌下脉络
若充盈或迂曲,甚则成片,常见于实证,为痰或瘀血内阻,应用活
血通络之药;若脉络塌陷、细短,则为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
可用补益通络之法;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或为寒证,若脉色
发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若出现瘀点或瘀斑,则病情甚,可用
虫类药,以加强通络之功效。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尺肤有汗是气
阴两虚阶段具有较高特异性的临床体征,一般代表糖尿病已经进入
中期阶段,其病理基础为糖尿病自主神经损伤,治疗时可用藤类络
药以疏通经络。夜尿多是糖尿病阴阳两虚阶段的临床体征之一,一
般代表糖尿病已经进入中晚期阶段。久病常常伴有瘀血阻络证,治
疗应以补肾活血通络为主,并适当运用收涩之法。
2 中医治疗注意活血化淤
2.1 阴虚燥热型 患者往往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急躁易怒,
怕热心烦,舌红苔少。应予以玉女煎、消渴方加减滋阴清热。
2.2 气阴两虚型 患者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渐瘦,腰膝酸
软,小便多泡沫,舌黯淡或有淤点淤斑,可用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
或大补阴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益气养阴。
2.3 阴阳两虚型 患者怕冷,面色苍白,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
汗,四肢凉,阳痿早泄,舌体胖,苔薄白或白腻。可用金匮肾气丸
或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调补阴阳。
3 适当选用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
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
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
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中医将一般糖尿病分为阴虚型、
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3.1 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
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 克,沙参10 克,枸杞
子10 克,麦冬10 克,当归10 克,川楝子10 克,黄连10 克,丹参
30 克,葛根30 克)。
3.2 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
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
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
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 克,麦冬15 克,五味子
10 克,生地30 克,生黄芪30 克,苍术10 克,玄参15 克,丹参30
克,葛根30 克)。
3.3 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
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
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