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措施干预的对照研究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病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措施干预的对照研究分析
韦少凤 黎丽燕 温紫娴(广东省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广东广州 51037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在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转归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2年间共120例恢复期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措施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的治疗转归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措施后的转归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心理护理后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 )。结论 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有更好的治疗转归效果和焦虑症状改善作用,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恢复期 精神病患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071-02
WHO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是引起人类残疾的前第五位主要成因之一,其伤残调整生命年的缺失高于各种癌症。患者在恢复期仍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是造成其残疾的一个主要原因。且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工作与社交功能等带来了影响[1]。其中,以抑郁、焦虑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病情康复的影响较大[2]。为了使患者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真正融入社会,促进其不良心理得到改善,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2009~2012年的120例恢复期精神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2年120例恢复期精神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2.3plusmn;16.3)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25例躁狂抑郁症,15例分裂样精神障碍疾病,20例精神分裂症。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9.6plusmn;18.2)岁;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28例躁狂抑郁症,19例分裂样精神障碍疾病,13例精神分裂症。本组120例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相关检查,均将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患者排除。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一般临床资料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恢复期患者通过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护理过程中重视患者的卫生清洁情况、睡眠治疗以及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面。观察组恢复期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措施上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护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常规护理 医护人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谈心、交流以及沟通,每天进行一次,连续7天。一般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数有着较为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所以,医护人员要积极的与患者相处,且保持着热情的态度,同时对于患者的隐私要充分尊重,尽可能的对患者心理存在的负面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患者的心理矛盾,通过相关措施让患者树立打败病魔、克服困难的信心。医护人员在和患者进行交谈过程中,不仅要有诚恳的态度,还要有着积极的耐心,确保自身积极的兴趣对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能够起到感染的作用[3]。对于患者在恢复期间出现的顾虑以及不良情绪要采取相关手段消除,促进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有着明显的增强;对于患者在恢复期间出现的问题,医护人员在回答患者的疑问时确保有着热情的态度,同时有着主动照顾、关心患者的举动,让患者在恢复期间有着体谅及温暖的感觉。
1.2.2心理护理 针对性的对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讲课,每2d开展一次讲课,连续讲课8次。讲课的具体内容包括精神疾病使用药物的方式、长时间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疾病的治疗方式、疾病的预防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让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对疾病发生的恐惧心理得到轻微缓解,让患者充分的了解到住院过后还能够有着与健康人群相同的生活方式。同时告知患者必须要参照主治医生的吩咐进行服药,确保身体健康不会受到长时间服用药物的影响。另外,适当的开展让患者积极讨论的会议,使患者与患者之间能够齐心协力、自我教育、相互启发以及相互交流等,树立患者之间战胜疾病的自信心[4]。精神疾病患者在恢复期间取得进步时,医护人员适当的给予鼓励和支持,促进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及提高自信心。同时开展不同方面的活动提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