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干预分析.doc

发布:2018-01-28约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干预分析 张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伍仲佩纪念医院护理部 528333)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情绪波动,占43.61%;病友是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目标,占66.46%;攻击方式以徒手为主,占59.40%;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lt;0.05。结论 积极的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攻击行为。 【关键词】精神病 攻击行为 护理 精神病(psychosis)患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出现明显而持久异常导致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其行为一般不被人们接受,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攻击行为[1]。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可间歇发作及渐进进展,复发率和致残率较高。精神病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且易复发,患者往往长期住院治疗,容易感觉生活枯燥乏味、情绪波动及受病例心理的影响,出现攻击行为,如摔东西、打病友或医护人员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19岁至61岁之间,平均33.17岁,低等教育(包括小学或以下)71例,中等教育(初中、高中)45例,高等教育(大学或以上)17例;根据CCMD-3分类标准:精神分裂症50例,躁狂症62例,人格障碍13例,强迫症4例。将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如每日的个人卫生及一些基本劳动;健康教育,如警惕症状及服药训练;以及每天的基本活动娱乐。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的攻击原因、方式、对象等高危因素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利培酮+丙戊酸镁),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干预效果评定。 1.3 统计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处理,检验水准取0.05,采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13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均顺利完成观察,无失访的患者。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如表一。 如表一 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分析(n=133) 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中,主要的攻击原因、对象及方式分别是情绪不稳、病友、徒手,Plt;0.05。 2.2 干预4周后,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BPRS评分对比如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BPRS评分对比(x-plusmn;s) 注: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BPRS评分干预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gt;0.05);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23。 2.3 干预4周后,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MOAS评分对比如表三。 表三 两组患者MOAS评分对比(x-plusmn;s) 注: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MOAS评分干预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gt;0.05);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MO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lt;0.001。 3 讨论 精神病(psychosis)患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出现明显而持久异常导致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其行为一般不被人们接受,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攻击行为[1]。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其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发病因素[2],可间歇发作及渐进进展,复发率和致残率较高。精神病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且易复发,患者往往长期住院治疗,容易感觉生活枯燥乏味、情绪波动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