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全国高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五大规律 正确把握练习 专题检测(一) 地球运动规律.doc

发布:2017-05-01约4.5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全国高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五大规律 正确把握练习 专题检测(一) 地球运动规律 专题检测(一) 地球运动规律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定时刻的一种仪器。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顶部指向北极星,晷面有刻度。据此回答1~2题。 1.夏至日时,若湖北省宜昌市某中学校园(111°E)内有一日晷,则日晷影子的移动规律是( ) A.从西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 B.从西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 C.从西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北 D.从西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北 2.该校园(111°E)内日晷晷针影子在日晷所示“午”的中间位置时( ) A.北京时间为12时 C.刚好日落 B.地方时为12时 D.刚好日出 解析:1.A 2.B 第1题,夏至日宜昌市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晷针的影子与太阳方位相背,所以影子的移动规律是从西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第2题,日晷晷针影子刚好在“午”的中间位置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是一日的正午,地方时为12时。 3.北京一学校课外活动小组,于某日观测到其所在学校某时刻的树影如下图所示(箭头表示方位)。此时该学校所在地可能为北京时间( ) A.1月5日6:30 C.7月20日6:30 B.3月21日18:30 D.5月10日12:30 解析:选C 根据图中指向标方向,可以推断东西南北方位,此时图中树影位于西南方向,那么太阳应该位于该地东北方向;7月20日时该地位于夏季,6:30当地基本处于日出之后,太阳刚升起不久,太阳位于东北方向,故选项C正确。 (2016·郑州一中联考)读110°E经线M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0°,回答4~5题。 4.M地的纬度位置为( ) A.23°26′N C.23°26′S B.20°N D.20°S 5.M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A.46°34′ C.86°34′ B.43°26′ D.83°26′ 解析:4.B 5.A 第4题,从图中可知,该地一年有两次直射现象,且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由此可知,该地位于0°~23°26′N之间,故选B。第5题,由上题可知该地纬度为20°N,由此可计算出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20°+23°26′)=46°34′,故选A。 下表为2016年两个不同日期我国甲、乙两城市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数据表。据此完成6~8题。 6.甲城市与乙城市的纬度差约为( ) A.7° C.9° 7.M日最可能为( ) A.1月22日 C.4月22日 B.2月22日 D.6月22日 B.8° D.10° 8.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下列选项中,天文辐射最少的是( ) A.10月22日的甲城市 B.M日的甲城市 C.10月22日的乙城市 D.M日的乙城市 解析:6.C 7.D 8.A 第6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在同一天甲、乙两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相差9°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甲、乙两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是由两城市地理纬度差异造成的。因此甲、乙两城市纬度大约相差9°。第7题,M日甲、乙两城市昼长大于夜长,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1月22日、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不符合题意。根据太阳直射点大约4天移动1°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大约4天变化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月22日与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约相等,从2月22日的47°14′增加到78°28′大约需要4个月时间。由此可知D选项最符合。第8题,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日地距离差异相对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在表中给出的两个日期中,M日两城市昼长夜短,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天文辐射较多。在10月22日两城市昼短夜长,且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天文辐射较少。甲、乙两城市相比,甲城市纬度更高,在10月22日昼长更短,正午太阳高度更小,所以其天文辐射最少。 (2016·成都模拟)下图为一年内某两日夜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图所示日期大约相隔( ) A.3个月 C.9个月 B.6个月 D.12个月 10.当①③两地同时日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均地方时24时日落 B.①③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C.①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