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修改民诉法中公益诉讼制度仍需完善.doc

发布:2016-12-27约4.37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摘要 笔者认为在我国新修改民诉法公益诉讼制度 目 录 前 言 2 一、 公益诉讼概述 2 (一) 公益诉讼的定义 2 (二) 公益诉讼的沿革 2 二、 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发展沿革和现状 3 (一) 公益诉讼制度基于的理论基础 3 (二) 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沿革 4 (三) 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 4 (四) 公益诉讼与一般民事诉讼的区别 5 (五) 公益诉讼应遵循的原则 5 三、 我国公益诉讼的制度弊端和理由 6 (一) 公益诉讼主体的问题 6 (二) 公益诉讼的有关规范细化问题 7 (三) 公益诉讼的执行细则制定问题 7 四、 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思考 7 (一) 对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7 (二) 建议 9 五、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新修改民诉法中公益诉讼制度仍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一种认为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活动。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达成共识。实务部门推动公益诉讼的主要是检察机关,它们大多主张的是民事公益公诉。在理论界,诉讼法学者分别从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两个方面进行着独立的研究,分别给出了民事公益诉讼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不过也有论者对公益诉讼下了较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只是针对公益诉讼的民事公益诉讼或者行政公益诉讼展开讨论。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益诉讼逐渐被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所采纳。在亚洲,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公益诉讼机制。韩国公益诉讼的产生与韩国的民主化运动以及政治发展相伴,它一方面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受到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印度的公益诉讼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法官的主导引领、律师的热诚奉献、民间组织的鼎力支持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印度的公益诉讼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改善民生、维护人权、监督行政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彰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知识最迟在1990年已经被介绍到国内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如果人们从国家社会角度出发,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对每一个公民而言,都应是具有利害关系的。进一步推之,公民通过诉讼程序,向法院直接起诉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并不是对他人私权利加以干涉的行为。故而,人们不能把利害关系局限于直接利害关系。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所以有权起诉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主要因为,起诉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有权利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1、公民享有诉讼权理论公民享有诉讼权已是普遍的事实随着人权观念的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诉讼权无可否认是人权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人权的一种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其在程序上着重强调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起享有起诉的权利,相应而言,法院有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义务。 2、诉的利益扩大化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资源的日益丰富,公民个人的权利、利益范围在日渐膨胀,诉的利益扩大化趋势也随之扩张。设立公益诉讼是诉的利益扩大化的必然,也是扩大利用诉讼手段解决纠纷范围的必然。 3、人民主权原则公益诉讼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在诉讼领域内的具体体现。按照我国宪法第2条之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承认和确立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诉讼权利,是人民主权原则这一宪法或法治原则在诉讼领域的具体体现。 公益诉讼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1996年,丘建东因一公用电话亭未执行邮电部夜间、节假日长话收费半价的规定,多收了元,于是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向法院起诉,要求公用电话亭给予加倍赔偿,诉讼标的为元,并要求公用电话亭摘下旧的、未载明半价规定的资费表,赔礼道歉,该案颠覆了公众原来对民事诉讼的理解,被称为中国公益诉讼第一案。虽然我国的公益诉讼肇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是真正达到规模化程度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21世纪的前几年里,在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公益上书和公益诉讼,例如2003年贺卫方等5位学者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就孙志刚案以及收容遣送制度的实施情况启动特别调查程序,以及从2003年到2005年的乙肝歧视系列案件等等,这些公益上书和公益诉讼案件推动了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和完善。2003年8月,中国第一家公益诉讼律师事务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