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的研究及护理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摘要】 复发性口腔溃疡特征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充血和疼痛等, 中医认为本病和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情志不舒、劳倦内伤、思虑过度等有关;西医则认为其与免疫、遗传和环境密切相关。及时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而在治疗过程中提供针对性的护理配合则有利于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中利用常规护理(用药、口腔、疼痛等)过程加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内容, 即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提供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有利于促进疮口尽快愈合并减少复发率, 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原因;临床护理;进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90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目前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由于此病迁延难愈且复发率高, 因此将严重伤害患者身心健康[1]。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生活压力、环境、结构、习惯等)不断变化, 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将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原因并探讨护理进展, 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概述
复发性口腔溃疡也称复发性口腔溃疡或阿弗他性口炎, 中医称为“口疮”、“口糜”、“口疳”, 是以口腔黏膜病损、充血和疼痛为特征[2], 好发于口腔黏膜上皮未显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 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3], 发病时口腔明显灼痛感, 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 发病率居口腔疾病之首, 患病率高达20%左右。该病好发于20~45岁, 50岁以上极少发病, 女性略多于男性。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4], 我国国民每5人中就有1人发生过口腔溃疡, 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提示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有利于保障人们口腔健康。
2 病因
2. 1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和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情志不舒、劳倦内伤、思虑过度等有关[5]。过伟峰等对复发性口疮患者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青壮年及存在“内热亢盛”体质人群是此类疾病主要发生人群。中医传统理论提出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 肾脉连咽系舌本, 两颊属胃肠等理论, 提示口疮发病机理与基体中脏腑病理改变有关。中医将复发性口疮发病原因归结为“火”, 包括实火、虚火等不同类型[6]。牛兴东认为, 复发性口疮临证治疗应从“火”辨证论治, 关键要分清实火、虚火。实火的基本病机多为心脾两经积热, 治以清泻心脾之法为要;虚火多为脾虚或肾虚, 气虚火旺、中气下陷、虚火上炎而发。于庆等认为, 寒凝血瘀、肝火旺盛、肝血亏虚是复发性口疮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研究显示, 口疮疾病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为肾阳不振、虚火上浮。有学者提出, 口疮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为体虚, 此外食寒凉致脾阳受损、虚阳上浮为其诱发因素。但也有其他研究认为[7], 复发性口疮患者久病不愈的重要机制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阴液。
2. 2 西医病因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有学者认为[8], 发作可能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均可能诱发口腔溃疡复发;免疫、遗传和环境, 可能是复发口腔溃疡发病的“三联因素”, 即遗传背景与适当的环境因素(神经、心理、环境等) 可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复发口腔溃疡特征性病损。同时有研究表明[2], 复发口腔溃疡患者与消化道疾病之间有关联。 此外, 还可以作为并发症易发于接受肿瘤及血液病患者的放化疗过程。因此, 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
3 护理进展
3. 1 口腔护理 梁华指出口腔溃疡患者首先应保持口腔清洁。由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发作时, 患者灼痛感明显, 部分患者因疼痛而排斥口腔清洁工作(如少刷牙、不刷牙), 导致软垢牙石堆积于口腔中提高牙龈炎、牙周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9]。因此, 平时应注意加强口腔保健, 修复所有坏牙, 牙体不齐和不合适的填充物, 清理口腔时动作温柔;定期看牙医。早晚刷牙, 餐后漱口, 避免粗糙的食物和酸度高的饮料。
3. 2 用药护理 黄兰珍总结认为中药宜在饭后2 h凉服。经注射(静脉、肌内、泵注等)前需详细为患者讲解本次给药对临床疗效的重要作用, 消除其因不了解病情或治疗方法所致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 注射液配比时需严格查对并执行相关无菌操作规章制度[10]。用药过程中需对患者面色、神志、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注射完毕需经棉签将穿刺孔按压一定时间减少出血发生率, 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后方可离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