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行政组织.ppt

发布:2017-01-08约1.12万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行政组织 行政主体 管理前提 第一节、行政组织概述 (一)组织 1、含义 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协调合作形式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秩序和功能以及共同心理意识的开放性群体 二、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一) 与共产党的关系 被领导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一)、根据行政组织的地位与工作性质分为 1、领导机关 2、执行机关 3、监督机关 4、咨询机关 5、信息机 关 6、辅助机关 7、派出机关 第二节???行政组织体制与结构 二、结构 (二)地方政府机构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划分为四个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民族乡)。 一、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二)完整协调原则 布局统一、目标统一、指挥统一、 二、关于行政组织弊端的理论 (一)帕金森定律《官场病》1958年 是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他认为,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由一个规律性的动机所导致的,亦即“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时可资利用的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把他提出的帕金森定律概括为两条(作为动机要素的)法则: 其一是增加部属的法则 当行政官员对他们自己的工作量感到过重时,对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受动机规律引导的,即“一个行政官员想增加的是下级而不是对手”,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组织中的竞争对手,同时增加部下也可以提高该官员自己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法则——增加部属的法则。 其二是增加工作量的法则 行政官员彼此之间人为地制造工作、增加工作量的法则。 “烦琐定律” 各级行政机构一旦建立,内部势必设满各种委员会、理事会和局、办、厅, “烦琐定律”的典型的委员会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意味着,在委员会“议事日程上所要讨论的问题中,花钱的多少和讨论时间的长短成反比”。 从本质上来看,机构臃肿的根源来自于组织机构上层中一位掌权者的“嫉妒病” 根据组织的物质设备来对组织的特性进行评价 建筑的豪华程度与行政的效率高低之间其实并不必然地成正比关系,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可能成反比关系。 帕金森第二定律 开支的增加只是为了抵消进款 建筑的豪华程度与行政的效率高低之间其实并不必然地成正比关系,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可能成反比关系。 (二)、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 于1969年出版了《彼得原理》 不称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每个组织都充塞着不称职者。“在实行梯层等级组织中,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级。”这一观点便成了组织理论中的“彼得原理”。 三、行政组织变革 (一)行政组织变革的原因与征兆 变革的外部原因: 1、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行政组织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行政组织的变革。 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 1、组织规模的过度膨胀: 2、行政组织人员的弱化、老化 (二)行政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 其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提高行政组织对于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对外平衡); 二是加强行政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使其稳定、协调、有序地工作(对内平衡)。 (三)行政组织变革的内容 行政组织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职能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横向部门结构的变革 : 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 行政组织权力关系变革的趋势 既有对一般事务的管理,从集权型走向分权型的趋势;又有对宏观事务的管理,从分权型走向集权型的趋势。 行政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 (四)、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1、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 发展经济的需要;行政组织成员的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以及新的科学、民主、效率观念的出现。 2、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公务员的阻力(对变革后的科学、高效的新秩序和廉政、勤政的新作风不适应;因害怕被精简;对陌生事物的疑虑,对变革后果不了解而产生等);行政文化的制约。 四、我国行政组织改革 (一)我国行政组织的弊端: 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1、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2、结构不当,功能不全 3、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 4、官僚主义严重 (二)、我国机构改革的目标: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