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知识培训)经穴总论演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上 篇;绪 言;1.针灸学的定义;2.针灸学的内容;3.针灸学的优点;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6.针灸学的发展; 6.1 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
时间:五帝、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4千年前~公元前476年)。
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图。
针具:砭图、青铜针图。
医家:医缓、医和。;6.2 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
时间:战国、秦、汉代(公元前475~公元263年)。
著作:《黄帝内经》、《难经》。
针具:金针、银针图、青铜针图、铁针。
针灸模型:彩绘经络漆木人图、针灸陶人图。
医家:秦越人(扁鹊)、华佗、张仲景。; 6.3 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时间:魏、晋、唐、宋、元、明代(公元220~1644年)。
著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窦材《扁鹊心书》;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滑寿《十四经发挥》;; 杨继洲《针灸大成》、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图,汪机的《针灸问对》。
针灸专科:唐代太医署中设针灸专科。
医学教育:唐代医学教育设针灸专业;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铜人模型图。
针灸方法:针刺手法、艾卷灸、雷火针法、太乙针法、时间针法。
; 6.4 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时间:清、近代(公元1644~1948年)。
著作: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针灸集成》、李学川《针灸逢源》。
事件: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公元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西医排斥中医;国民党废除中医案;承淡安成立针灸学社,开展针灸函授教育;延安白求恩和平医院设针灸门诊。 ; 6.5 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时间:建国至今(公元1949年~现在)。
事件:针灸学习和研究机构的设立及学术会议的召开;大量针灸著作的出版发行;针灸临床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灸治病原理的研究;经络实质的研究。 ;7.针灸学的国外传播; WHO公布推广适宜用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这一疾???名单的确定是基于临床经验,而不是临床对照研究):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尤其对儿童和无并发症的患者较有效)。 眼科疾患:急性结膜炎、中枢性视网膜炎、儿童近视眼、无合并症的白内障。 口腔疾患:牙痛、拔牙后的疼痛、牙龈炎、急慢性咽炎。 胃肠道疾患:食道和贲门痉挛、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缓解疼痛)、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麻痹性肠梗阻。 神经/肌肉疾患:头痛和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早期,如3-6个月内)、中风后的瘫痪、末梢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症、神经性膀胱功能紊乱、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肩综合征、冻结肩(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下背部疼痛、骨关节炎。 ; 第一章 经络总论;1.经络的概念 ;经: 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
络: 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1.3 经气(Meridian-Qi);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3 经络学说的形成
形成的途径:①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②腧穴疗效的总结;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形成过程:①先穴后经说;②先经后穴说;③经穴孤立发现说。
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3.经络学说的发展 ;4.经络系统的组成 ;;;4.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