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pdf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1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内容提要】
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
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
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
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
【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1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2页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
(二)内阁制度的建立
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
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
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
(三)宦官专权
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
厂。
二、海疆治理
(一)郑和下西洋
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
2.影响: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
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
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
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
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与蒙古
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
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1.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
人士任职。
(三)满洲的崛起
1.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
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20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
的统治。
【重点解析】
1.明朝内阁: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2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3页
相制,禁止再设,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
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4年—
1487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三杨、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至清代时其权力始消减,部分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
决策上的地位。晚清立宪运动后,于191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与颉颃制衡中
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
“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