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4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能力课时6天体运动中的“四大难点”课件详解.ppt

发布:2016-11-04约3.29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答案 C 2.(多选)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 BD 3.某卫星在半径为r的轨道1上做圆周运动,动能为Ek,变轨到轨道2上后,动能比在轨道1上减小了ΔE,在轨道2上也做圆周运动,则轨道2的半径为(  ) 答案 A 4.(多选)如图8所示,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程中,卫星首先进入椭圆轨道Ⅰ,然后在Q点通过改变卫星速度,让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Ⅱ,则(  ) 图8 A.该卫星在P点的速度大于7.9 km/s,小于11.2 km/s B.卫星在同步轨道Ⅱ上的运行速度大于7.9 km/s C.在轨道Ⅰ上,卫星在P点的速度大于在Q点的速度 D.卫星在Q点通过加速实现由轨道Ⅰ进入轨道Ⅱ 解析 卫星在P点做圆周运动的速度为7.9 km/s,卫星在P点的速度大于7.9 km/s会做离心运动,运动轨迹为椭圆,但必须小于11.2 km/s,否则就会脱离地球束缚,故A正确;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最大的运行速度是7.9 km/s,故B错误;P点比Q点离地球近些,故在轨道Ⅰ上,卫星在P点的速度大于在Q点的速度,C正确;卫星在Q点通过加速实现由轨道Ⅰ进入轨道Ⅱ,故D正确。 答案 ACD 5.如图9所示,甲、乙两颗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已知甲卫星的周期为N小时,每过9N小时,乙卫星都要运动到与甲卫星同居于地球一侧且三者共线的位置上,则甲、乙两颗卫星的线速度之比为(  ) 图9 答案 A * 随堂演练 能力课时6 天体运动中的“四大难点” 突破一 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三种匀速圆周运动的参量比较 【例1】 (多选)如图1所示 ,A表示地球同步卫星,B为运行轨道比A低的一颗卫星,C为地球赤道上某一高山山顶上的一个物体,两颗卫星及物体C的质量都相同,关于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运行周期和所受到的万有引力的比较,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图1 A.vB>vA>vC B.ωA>ωB>ωC C.FA>FB>FC D.TA=TC>TB 答案 AD 【变式训练】 1.(2016·江西鹰潭模拟)有a、b、c、d四颗卫星,a还未发射,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转动,b在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是地球同步卫星,d是高空探测卫星,设地球自转周期为24 h,所有卫星的运动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2所示,则下列关于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答案 C 突破二 卫星的变轨问题 1.变轨原理及过程  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3所示。 图3 (1)为了节省能量 ,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进入椭圆轨道Ⅱ。 (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 【例2】 (多选)在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29日10时许返回地面,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如图4所示,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要在P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Q为轨道Ⅱ上的一点,M为轨道Ⅰ上的另一点,关于“神舟九号”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图4 A.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的速度小于经过Q的速度 B.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M的速度 C.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M的加速度 解析 飞船在轨道Ⅱ上由Q点向P点运行时需要克服万有引力做功,所以经过P点时的动能小于经过Q点时的动能,可知选项A正确;飞船在轨道Ⅰ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故飞船经过P、M两点时的速率相等,由于飞船在P点进入轨道Ⅱ时相对于轨道Ⅰ做向心运动,可知飞船在轨道Ⅱ上P点速度小于轨道Ⅰ上P点速度,故选项B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选项C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的加速度与在轨道Ⅰ上经过M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选项D错误。 答案 AB 反思总结 1.变轨的两种情况 2.相关物理量的比较  (1)两个不同轨道的“切点”处线速度v不相等,图中vⅢ>vⅡB,vⅡA>vⅠ。  (2)同一个椭圆轨道上近地点和远地点线速度大小不相等,从远地点到近地点万有引力对卫星做正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图中vⅡA>vⅡB,EkⅡA>EkⅡB,EpⅡA<EpⅡB。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