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纳入健康教育的计划疾病的防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疟疾与碘缺乏病的防治 内容 疟疾的防治 碘缺乏病的防治 疟疾的防治 疟疾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疟疾、艾滋病、结核)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根据上述决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卫生部决定:自2008年起,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 非洲的疟疾形势 在地理上习惯分非洲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 非洲共有53个国家,受疟疾威胁的国家达50个; 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的疟疾发病数约占全球发病总数的60%; 恶性疟发病数约占全球恶性疟发病总数的75%; 疟疾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的80%以上;多数为不足5岁的儿童。 我国疟疾流行现状分布 山东省疟疾流行历史及危害 山东省曾是间日疟重度流行省份之一,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范围暴发流行,20世纪 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两次大流行,年发病人数分别高达600万和400万以上。全省各县均有发病,以泰沂山区南侧和西侧平原地带流行最为严重,鲁中山区北坡及鲁东半岛区发病率较低。当时鲁南、鲁西南的许多县、市发病率达40%—50%,不少村庄发病率高达80%—90%,有的病例因并发症发生而死亡,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我省疟疾发病分布图 一、流行病学 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 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 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 (一)、传染源 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者。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 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有重要意义。 (二)、传播途径 1、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疾是重要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二)、传播途径 2、输血疟疾:一些低疟原虫血症者虽常规血片检查阴性,但输血后仍可使受血者感染发病。此种感染者无红细胞外期,受染后潜伏期短,抗红细胞内期药物疗效好,与蚊叮咬感染有所不同。 3、胎传疟疾:带虫或患疟的孕妇疟原虫可通过有损伤的胎盘进入胎儿,或在围产期通过羊水、产道损伤进入有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早产、流产、死产或新生儿疟疾。 (三)、易感人群 人体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高疟区初生儿可自母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后抗体消失而易感,两岁以内发病率较高,此后由于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的增长,故感染轻、发病少;一般高疟区25岁以上的居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疫)。 三、临床表现 疟疾的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脾大、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 疟疾的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黑尿热、贫血、低血糖、肾功能不全、循环衰竭、肝功能异常、肺水肿、异常出血等 治疗原则 氯喹+伯氨喹联合8日疗法,高热等症状可对症治疗,对于未检出疟原虫但症状极典型的病例可进行假定治疗,对于新发病例,第二年要进行休止期治疗。 碘缺乏病的防治 碘缺乏病的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瘿瓜瓜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怎样预防碘缺乏病 1、全民使用碘盐。在缺碘地区居民饮食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可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 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