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小学毕业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改革,切中了以往语文教学注重课堂阅读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同时也是遵循语言发展和小学生学习规律的体现。我们应如何实践这一新课标,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引领着孩子们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地吸取营养精华,茁壮成长。现将近年来本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做法简要介绍如下:
因势利导,启发兴趣
在教学中,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总沉迷于电脑游戏,作业也懒得做,哪里会自觉阅读课外书呢?其实,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沉迷于电脑游戏,那是因为他们在电脑游戏中找到了乐趣。如果我们想办法让学生在读书中也找到乐趣,我想孩子们也会沉迷于读书。为此,我用了如下的办法来启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巧妙设疑,从课内引到课外。每个孩子都拥有好奇心,只要你能把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探究未知的世界。我紧紧把握住孩子这一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巧妙地设计悬念,诱发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的兴趣。如在总结《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安全转移,为了抗日的胜利和祖国的解放,奋不顾身,英勇跳崖,你们猜猜他们是否都英勇牺牲了?”同学们听我这样一问,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肯定全部牺牲了,有的说不一定……趁学生争论得兴趣盎然时,我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要想知道的话,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抗日英雄故事》一书,里面有详细的记载。”第二天,当我一回到教室,就有同学告诉我说:“老师,原来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宋学义还没有死,他们侥幸地挂在树上,被路过的农民救了。”有的学生还跟我讲了其他抗日英雄的故事。由此可见,巧妙地设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步入课外阅读之门。
(二)给予任务,由量变到质变。拿两种饮料作比较,可乐让人一尝就觉得甘甜可口,但他对人体的好处和留给人回味的空间却不多,而绿茶就不一样,刚入口有点苦涩,咽下去再回味却非常甘醇清香,让人越喝越有味道,越喝越想喝。如果把玩电脑游戏比作喝可乐,那么阅读就像品绿茶,初次阅读未必会产生兴趣,读多了就会领悟其中的奥妙和乐趣,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但对于顽皮好动的孩子来说,静下心来阅读并非易事,该怎样激发他的阅读兴趣呢?我在班上开展了“看谁读得多”的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所读书的好词好句、主要内容和感想记录下来,每月上交一次。让班干部统计数量,检查质量,再编好排行榜,贴到教室后面的公布栏上。对那些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那些不交阅读作业的“懒虫”,给他们一些小“惩罚”,那就是“罚”他们在我面前读一两篇课外文章或讲一个故事。这种任务加评比式的读书活动,使那些“懒惰”的学生也不得不翻开书本了。也许你会说,这样一来岂不是强迫学生吗?你先别急,事情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兴趣大都会从“逼”中慢慢生成。
开展这项读书活动一个学期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有的学生悄悄地告诉我他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变得很喜欢读书了。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书不但可以给人带来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乐趣。我又问他们为什么以前不喜欢读书?他们说,因为以前根本就不读书,又怎么会产生兴趣呢?真是一语中的!就像一杯绿茶,如果连尝都不愿意尝,又怎么知道它好喝呢?对于那些还不懂得读书之趣的学生,采取“强硬”政策,逼逼他们,效果就出来了。有几个以前不喜欢读书的“调皮鬼”,现在还天天追着我讨书看。
正确指引,疏导兴趣
当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后,我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引导,让学生会读,否则很可能会走上弯路或邪路。因为市场上的书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许多书都不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而好奇心又重,很容易被不良书籍污染,不但影响学业,还会阻碍良好品格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前途。所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及时“牵引”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在书的海洋中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航线,我常常结合课本的内容开展专题性的读书活动。如教学《丰碑》时,组织学生搜集长征故事;教学古诗时,组织学生读《唐诗三百首》;教学《太阳》时,带引学生到书海中去寻找宇宙的秘密。专题性的读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能给学生提供有益的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避免他们盲目地阅读。
组织活动,强化兴趣
兴趣的发展并不都是呈持续上升状态的,它可能呈波浪型,也可能呈持续下降型。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初步的兴趣,并不代表他们会形成持久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指导时,要不断地给他们一些刺激,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得到满足和快乐,以促使他们形成持久的兴趣。据我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读书竞赛活动。如我常利用第二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