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政策建议——基于中国低碳发展的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气候变化政策建议——基于中国低碳发展的研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其碳排放总量早在2013年便已达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是位居其次的美国碳排放量的1.5倍,中国的碳减排工作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作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承担大国的节能减排责任、探索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气候变化这一综合性的时空动态复杂问题,具体的应对和收效都需长时间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一、科学认识我国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响应国家政策、实现低碳转型的必备前提为全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国逐渐加重了对碳减排工作的政策导向。“十二五”规划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环境规划体系,将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到各地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十三五”时期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便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承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APEC会议与G20峰会时强调,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2015年9月,中美联合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成为碳排放大国间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之举,为年底的巴黎气候峰会达成全球协议奠定了基石。这无疑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年将通过多种可能途径大力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在此背景下,急需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问题,科学而系统的评价全国及各省市、各行业的碳排放现状及特征趋势,分析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及关键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措施,统筹规划,借助产能结构优化、市场导向调控、技术改革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完成我国的碳减排计划,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二、课题组对我国低碳发展的研究在我国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结合课题组负责人承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第三工作组第十章工业减排评估工作的契机,以国家、行业、区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我国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1. 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核算的不确定性问题碳排放的准确核算是气候政策制定的基石。中国国家及地区能源和经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国内外各研究机构数据来源的不同,造成了中国碳排放核算的不确定性。为此,课题组系统开展了基于全国统计数据和各省统计数据的碳排放清单核算、比较工作,发现基于各省累加数据计算的中国碳排放量比基于全国统计数据计算的结果高14亿吨,相当于全球碳排放总量的5%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全年排放量,造成全球碳排放的极大不确定性,以提醒应用全球气候模型的学者需认真考虑由于统计数据而造成的碳排放不确定性问题。该研究成果于2012年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2. 从国家、行业、区域多个维度系统核算中国区域和行业的碳排放中国幅员辽阔,行业众多,各地区和各行业的碳排放问题极为复杂。针对国家减排目标的制定和施行,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凸显了系统量化和评价我国碳排放现状的紧迫性,并从整体性角度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建议,整理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国家层面,针对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降低碳强度的2种可能途径,即减少各行业的单位排放和发展低碳强度的经济结构,在区域和行业减排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并就资本积累、技术改革等关键影响因素展开了说明,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研究了中日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指出中国作为中日贸易中的碳净出口国,应高度重视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一关键驱动因素。部门角度,针对初级铝生产行业的研究发表于Applied Energy,揭示了该行业与省份的温室气体排放因素的密切关系,仿真分析了2020年的变化情况,提出增加能源效率、引入低碳生产设备等政策建议。此外,也探索了钢铁、水泥、交通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并就全国多个行业的能源消费进行了追踪分析。关注电力部门,用自下而上的模型计算省份间隐含在电力调入调出中的直接碳排放,阐明区域供需不匹配带来的环境影响,显示部分省份电力部门消费和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巨大差异,该研究成果发表于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针对运输部门,核算城市客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成果发表于Energy,发现超过一半的排放来自于东部省份,且私家车的贡献最大(57.7%),机动化率和运输结构是导致省份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