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活动的区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然因素——自然资源 资源禀赋制约产业布局的地域组合和企业规模。 一产:分布与自然资源完全一致。农业取决于土地,矿业取决于矿产资源分布。 二产:产品间接源于自然资源。传统工业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地。现代工业布局自由度加大,工业生产和自然资源在空间上脱节。 表现: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改善各类矿物资源的平衡状况和地理分布,距离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运输的制约性降低,扩展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 原因:运输速度加快,成本更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品中间品的含量小,智力资源含量加大,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和社会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资金 市场 运输 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质量影响是综合的。对某些产业是限制性的。如高新技术产业。 各类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4-5%,高新技术产业15-20%。 资金 经济增长是资金投入的函数。 来源:内部积累和外部投入。第一类资金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第二类包括国家和外商投入,后者不断增加。产业布局考虑的是一个地区资金投入的总量和这些资金在地区个产业之间的配置情况,还考虑资金的回报率。 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已经从财务评价扩展到社会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 市场 市场需求量和产品市场价格,决定市场容量大小。 市场因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 距离因素对区位选择影响减弱,市场成为对农业和工业指向性最大的因素。 市场是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的因素(零售业的布局)。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决定,地区容量大,布局自由度更大。 消费区第三产业的布局,依照“中心地理论”原则进行。各种商品可按其限界值划分成不同等级,形成大小不同六边形。 运输 在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中,距离因素是产业区位选择的最大因素,传统工业运量大,单位重量的价值低,降低运费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 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素作用降低。 运输线路的构成、走向和站场的位置仍影响厂址选择。(水运-陆运-空运) 科技因素:通过技术进步体现 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展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 改善产业本身分布状况,由于生产工艺、运输技术、输电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扩展时空范围,改变产业分布。 改变产业内部结构,新工业部门涌现,老部门被赋予新内涵。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也发生变化。 投资软环境作用提升。产业对物质条件约束的敏感性降低,对知识、文化、制度、政策等软条件的敏感性加强,无指向性产业增多。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过渡。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离不开智力资源。智力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之间的角逐的对象。(猎头公司) 1、地租曲线 经济过程长期均衡下,企业利润趋于0,资本在空间x处经营的企业在支付土地租金前的长期平均利润,也等于资本最后支付土地的租金。 随着距离城市中心或中心市场距离的变化,利润会降低,空间会出现产业利润的变化,不同地带不同产业可能获得最大利润。把最高利润曲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曲线,是土地经营者可能获得的最高地租——综合地租曲线。 三、经典区位论的运用 2、区位比 是为区位选择产业的一个标准 基础是廖什公式 rK(x)=pK(i)-aK(j)-cKx pK是区域j生产的产品或单位产品k在i区域的售价, CK X分别是单位产品k的单位距离运费和i到j的距离, aK(j)是区域生产单位产品k的成本。 假定一个区域有两种产业适合发展,都输送到同一个城市,运价与产品种类无关,根据(P1-a1)/(p2-a2)〉=1成立与否选择产业,如果成立,选择产业1,否则选择产业2。 三、经典区位论的运用 2、区位比 Isard 1975建议区位的三个经验准则: 遍在性原料的区位效应原则,倾向把产业区位拉向市场; 失重效应原则:拉向原料产地; 装卸费效应原则:拉向原料地和市场地,摒弃其他区位。 三、经典区位论的运用 1、农业生产布局: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 2、服务业 3、工业 4、设施区位:对离散的空间点的区位配置,类似企业最佳区位,但是没有资源与市场地,往往是规划问题。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 2、服务业 一个韦伯问题的实际计算 已知相邻四个镇A、B、C、D的信息,各镇人口分别为:100000、10000、50000、5000,四个镇人均每周在百货店的购物支出估计为10美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