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2.课程代码:[具体代码]
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4.学分/学时:[X]学分,[X]学时
5.适用专业:[相关专业]
6.先修课程:管理学、心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组织行为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学生对组织管理的理解和兴趣,为未来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2学时)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组织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基本过程
-主要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6学时)
1.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个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习等
2.人格与个体行为
-人格的概念、结构与测量
-人格特质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
-人格理论,如特质理论、类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3.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的概念、过程与影响因素
-社会知觉的类型,如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等
-知觉偏差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
4.价值观、态度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态度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形成过程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及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三章激励理论与应用(8学时)
1.激励的基本概念
-激励的定义、作用与过程
-激励的类型,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等
2.早期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3.当代激励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4.激励理论的应用
-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不同激励方式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四章群体行为(6学时)
1.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类型
-群体的发展阶段,如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2.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规范的概念、作用与形成过程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与作用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3.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概念、优点与缺点
-群体决策的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等
-群体决策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五章领导行为(6学时)
1.领导的基本概念
-领导的定义、本质与作用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领导理论
-特质理论
-行为理论,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密歇根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等
-权变理论,如费德勒模型、路径-目标理论等
-变革型领导理论与交易型领导理论
3.领导的艺术
-领导的沟通艺术
-领导的激励艺术
-领导的决策艺术
-领导的用人艺术
第六章组织文化(4学时)
1.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
-组织文化的定义、内涵与特征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如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
2.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影响
-组织文化的功能,如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等
-组织文化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3.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变革
-组织文化塑造的原则与方法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