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考试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2、药效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不良反应、适应症)简称药效学
3、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1、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时也会因病人的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而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即出现中毒反应,主要表现: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
特点: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可以避免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服用剂量过大 立即发生。有机磷中毒。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如肝肾损害。
2、不 良 反 应:
1)副作用(side effect)
用治疗剂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 轻微、可逆、可以预知、难以避免
产生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2)三致效应(慢性毒性):
致畸(teratogenesis)
致癌(carcinogenesis)
致突变(mutagenesis)
3、药物的量效关系:
1)半数有效量: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引起一半动物有效的剂量
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或半数有效剂量(ED50)表示。
2)最大效能(maximum efficacy Emax)
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而效应达到顶点不再继续上升时,在量反应中这时的效能称为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3)最小中毒量( minimum toxic dose )
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强度也相应加大,直至出现最大效应,以后若再增加剂量并不能使药物效应进一步增加,反而出毒性反应,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为极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中毒量。
4)效价强度(potency)
反应药物效应与剂量间的关系,为药理性质相同的药物等效剂量的比较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5)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衡量药物安全度的指标。
TI = LD50(或TD50) / ED50
其值越大越好,非绝对。
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的比较。
6)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即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
4、药物与受体
1)受体(receptor)
特异性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存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药物特异性结合,产生相应的药物效应。
受体特性:
1.特异性(specificity) 一种受体与特定配体结合
2.可逆性(reversibility)可被其他配体或药物竞争性置换。
3.饱和性(saturality)受体数量有限,不随配体浓度增加而增加。
4.灵敏性(sensitivity) 低浓度即可产生显著效应。
5.多样性 (multiple-variation) 同一受体可分布于不同细胞, 产生不同效应。
6.结构专一性(structural specificity)
7.立体选择性(stereo selectivity)
8.内源性配体(endogenous ligand)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过程的动态变化。常用ADME表示。
1、首过效应: 是指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可能被代谢失活,从而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2、半衰期:( half –life ,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级动力学:t1/2是恒值
t1/2= 0.693 / Ke
零级动力学:t1/2随浓度改变。
意义:半衰期是指导临床用药间隔或判定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依据。
1) t1/2反应机体消除药物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