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重塑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房重塑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心房重塑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09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检测,并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电解剖标测结合图像融合的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的1、2、3、6、9和12个月后进行复查,然后每6个月1次复查。3个月后患者未出现AF/AT复发,则停止抗凝治疗,CHADS2评分≥2的患者不停止治疗。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χ2检验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预测消融手术后AF/AT复发因素。 结果 LAVI和PA-TDI持续时间之间具有极弱的相关性(r=0.2532,P=0.0091)。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后AF/AT复发的预测因素是LAVI和PA-TDI持续时间;术前变量和组别的多变量分析表明分组变量是消融手术后AF/AT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3)。其他临床变量调整后,第2组、第3组、第4组患者AF/AT复发的可能性分别是第1组患者4.0倍(P=0.046),6.8倍(P=0.002 7)和10.9倍(P=0.001 2)。结论 采用2个超声心动图参数LAVI和PA-TDI持续时间对心房重构进行术前评估,有利于预测未服用AAD药物的PAF患者行RFCA术后的复发情况。
[关键词] 房颤;消融治疗;左心房容积;PA-TDI持续时间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080-02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1]。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房电重构以及心房结构重构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心律失常研究的进展。射频消融病例数的增加表明射频消融术对彻底根治部分阵发性房颤的重要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3]。目前对于PA-TDI持续时间与房颤消融后房颤复发预后价值的预测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2009年7月―2013年7月间心房重塑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68例,女40例,平均年龄(56.3±10.6)岁,平均房颤病程(63±14.1)月。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检测,并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1.2 标测及消融
所有患者均在电解剖标测结合图像融合的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操作[4-6],10极标测电极导管;Swartz长鞘;3.5 mm的冷盐水灌注标测消融导管;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
1.3 消融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手术后的1、2、3、6、9和12个月后进行复查,然后每6个月1次复查。消融手术完成2个月之后出现了复发的症状、心电图上出现AF/AT的记录、24小时动态监测到或者便携式心电图监测到则确定为复发。3个月后患者未出现AF/AT复发,则停止抗凝治疗,CHADS2评分≥2的患者不停止治疗。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AF/AT复发和未复发两组。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连续正态分布变量间差异采用t检验,不对称变量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预测消融手术后AF/AT复发因素。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特征及术后快速心律失常复发情况
该研究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0.2±8.9)月,64%的窦性心律患者未服用AAD药物,10%的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相较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AF/AT复发患者的LAVI明显增大(P=0.03),PA-TDI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03)。两组患者手术前各变量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表1 患者基本特征及术后快速心律失常复发情况[n(%)]
表2 患者基本特征及术后快速心律失常复发情况(x±s)
2.2 患者LAVI和PA-TDI持续时间之间相关性
结果表明LAVI和PA-TDI间具有极弱的相关性(r=0.2532,P=0.009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来确定消融手术后出现AF/AT复发的术前预测因素,单因素结果表明LAVI和PA-TDI是消融手术后出现AF/AT复发的术前预测因素,而多因素分析确定PA-TDI是消融手术后出现AF/AT复发的术前预测独立因素。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