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0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霍 乱 霍 乱 一、概 念 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霍乱肠毒素所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以轻症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等。 二、病原学 1.形态与染色 2.分类 3.培养特性 4.毒素 5.抗原结构 6.抵抗力 1.形态与染色 (1)革兰染色阴性 (2)有鞭毛 (3)运动活跃 (4)暗视野下:穿梭状运动 (5)涂片染色:鱼群样 二、病原学 二、病原学 2.分类 (1)O1 群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埃儿托 生物型 (2)非O1群霍乱弧菌: O139霍乱弧菌 (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二、病原学 3.培养特性 普通培养基生长;耐碱 ;不耐酸 4.毒素 内毒素;外毒素(霍乱肠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5.抗原结构 菌体抗原 (O);鞭毛抗原(H) 6.抵抗力 低;对化学物质敏感: 消毒剂或苯酚等;对热和干燥敏感: 煮沸 1?2分钟死亡。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污染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3.易感性 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沿海地区发病多 (2)季节性:以夏秋季为主 四、发病机制 口腔 胃酸、细菌数量 霍乱弧菌 胃 小肠黏膜 繁殖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霍乱肠毒素 大量液体分泌 肠蠕动 大量水样便 水和电解质丢失 五、病理解剖 病理特点:死者出现尸僵早,皮肤干燥、发绀,皮下组织及肌肉干瘪;心、肝、肾、脾等体积缩小;胃肠道的浆膜层干黏,色深红,肠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肠黏膜发炎松弛,主要在十二指肠、回肠及空肠;胆囊内充满黏稠胆汁。 六、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为三期 1.泻吐期 (1) 先泻后吐 (2) 特征性的粪便: “米泔水样”便并含有少量黏液。 (3) 无腹痛 (4) 无里急后重 (5) 无发热 (6) 症状持续几小时到几天 2.脱水虚脱期 (1)脱水 (2)循环衰竭,休克 (3) 代谢性酸中毒 (4) 低血钠: 严重的肌肉痉挛(腓肠肌) (5) 低血钾 3.恢复期 六、临床表现 (二)临床分型 1.轻型 排便每日小于10次,血压、脉搏和尿量正常。 2.中型 排便每日在10到20次,血压在 11.79?9.31kPa,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少尿) 3.重型 收缩压小于9.31kPa,24小时尿量小于50ml(无尿)。 (三)干性霍乱 少见;急性起病,无腹泻和呕吐,以休克为首发症状,多死于循环衰竭。 六、临床表现 七、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1) 血常规:红细胞和白细胞 (2) 血常规:Na+和K+ (3)二氧化碳结合力:HCO315mol/L 2.尿常规 镜检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3.粪便检查 (1) 常规:无特殊 (2) 米泔水样粪便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 特征性穿梭状运动的霍乱弧菌 (3) 涂片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鱼群样 (4) 培养可找到霍乱弧菌 4.血清学检查 抗凝集素抗体;恢复期/发病:4倍以上升高。 七、实验室检查 八、并发症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急性肺水肿 3.低钾综合征和酸中毒 九、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 (1) 泻吐症状,粪便培养阳性 (2) 粪便培养阴性,但来自流行地区,血清凝集抗体测定效价4倍或4倍以上增高 (3) 粪便培养阳性前后5天有轻度腹泻表现 2.疑似诊断(符合以下两项中一项) (1) 临床症状典型,但病原学检查阴性。 (2) 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