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李颖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治 疗 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 减少腹泻,缩短吐泻期及排菌期.疗程为3天. 多西环素:200mg 2次/日; 四环素:2.0/日 分四次口服; 环丙沙星:0.5g 2次/日; 诺氟沙星:0.2g 3次/日 治 疗 对症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 急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暂停输液,镇静、强心、利尿 低钾血症:静滴氯化钾 急性肾功能衰竭: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透析治疗 霍乱的出院标准 1.患者入院后,大便细菌培养每日1次,停药后连续2次阴性时(如无粪便,可肛拭子采便)可以出院。 2.患者症状消失,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已逾7d,可以出院。 3.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7d阴性,胆汁培养每周1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可解除隔离,但尚需进行流行病学观察。 预防控制 做好监测工作: 1.建立肠道门诊,监测腹泻病人; 2.重点人群、外环境、食品的监测 控制传染源 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隔离治疗; 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三管一灭”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预后 临床类型、治疗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老人、幼儿、孕妇、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死亡主要原因是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 霍乱( cholera )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感染科 刘亚敏 概述 致病性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甲类传染病, 发病机制: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 ,剧烈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轻重不一,轻症多见,带菌者较多,重症患者病死率极高。 其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概述 病原学 霍乱弧菌长1-3μm,宽0.3~0.6μm,如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无夹膜,菌体末端有一根鞭毛,为菌体的4~5倍。运动极为活波。 培养需氧,耐碱不耐酸,在pH 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表层大量繁殖并形成菌膜。 霍乱弧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H抗原相同、生化性状类似而O抗原不同的所有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根据O抗原的不同,分为200个以上的血清群。最主要致病菌为O1群和O139群。 01群霍乱弧菌含有共同的特异性抗原A和不同的特异性抗原B和C,据此将其分为三型,即稻叶型,含抗原A、C;小川型,含抗原A、B;彦岛型,含抗原A、B和C。 病原学 古典生物型 小川型 O1群 稻叶型 埃尔托生物型 彦岛型 霍乱弧菌 霍乱病原菌 O139群(Bengal) 非O1群 O2-O155群 腹泻病原菌 病原学 霍乱弧菌的生存能力 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塘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在蔬菜、水果上存活1周左右。 对热、干燥、直射日光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可杀死,但对低温和碱耐受力强。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 0139群霍乱弧菌在水中的生存能力比埃尔托生物型强 病原学 霍乱毒素 Ⅰ型毒素:为内毒素,耐热,系脂多糖。 Ⅱ型毒素:为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及酸。霍乱肠毒素是使机体水和电解质从肠腺大量分泌,形成霍乱腹泻症状的重要物质。 Ⅲ型毒素:耐热,可从菌细胞扩散出来,容易透析,在发病作用上的意义不大。 霍乱孤菌 胃 小肠 霍乱毒素 肠液过度分泌 水电解质积聚 剧烈泻吐 脱水 恢复 吐泻期 脱水期 恢复期 循环衰竭 代谢性酸中毒 低钾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病机理 病理 大量吐泻引起水和电解质严重丢失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重症患者每日大便排出量可达18000ml,临床上呈现重度脱水、低血容量休克、低钾和代谢性酸中毒,并进而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病理改变不显著,主要为严重脱水现象。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