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二元思辨性:“始与终”-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考前讲练(主题押题 模板 素材)全国通用.docx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
主题:二元思辨“始与终”
试题链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60分)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大家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颇有感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作为研习成果,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1.理解语句内涵,求同求异巧融合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这句强调的是要知道先后次序,先做好“本”“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这句话含转折关系,强调了能坚持到底的很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意思是:做事情如果到结束都像开始时一样小心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强调的是做事要始终如一,小心谨慎。
三句话都谈到了“始与终”,第一句告诉我们要遵循规律先做好“始”,良好的开端很重要,第二、三句强调了做事要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地谨慎行事更易取得成功。围绕“始与终”,三句话分别从规律、现象、做法等角度给了人们警示。
2.审清情境任务,联系现实拓思维
命题人设制的情境是“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作为研习成果,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重点在于对“始与终”的看法,就是要明辨“始与终”的重要性及二者的关系。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悟”谈研习成果,也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从个人成长来说,学业、工作中有无数个“始”与“终”,正确看待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达成目标;从社会发展来说,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一代面临着许多“始”与“终”,需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地追求民族振兴;从历史文化角度,可紧扣传统文化专题研习的情境,谈历史上一些人在“始与终”问题上的看法、做法,为我们提供的精神动力,体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关于“始与终”的文句。这三个文句都在强调事情都有始终,坚持到最后才能够成功。
《大学之道》的文句认为,做事要知道始终,并且知其先后,这样才近乎道。《谏太宗十思疏》所言的是自古而今,做什么事情开始时能够恪尽职守、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的很多,但是能够从始至终、始终如一者就很少了;而《〈老子〉四章》之语则强调如果做事能够到结尾仍然像开头一样,就不会失败。故此,依据该材料写作时,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如何做到善始敬终,好的起点是不是意味着一定有好的终点,该如何处理好“始”和“终”的关系。
这样,这篇文章写作时,可以首先根据材料提炼文章的主旨善始善终、始终如一方能成就一番功业、达成所愿;然后围绕提出的观点结合材料进行理论的分析,不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始终如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继之,联系生活、对接材料阐述始终如一的价值以及如何做到;最后,关联现实,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处理好始与终关系的重要性。
审题立意思考
材料提示是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的思考,写作内容或对象必须依此展开。只有是①针对“事”的始终,②结合材料围绕“始”和“终”的思考,③观点的得出是“研习的结果”,才是符合题意的。
特别提醒:
1.议论对象是“事”之“始终”,不是成人“始终”,更不是“谱时代华章”;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必须是研习材料“传统文化名句”得出,材料是立论的基础,不是论证的材料;
3.材料中的“传统文化名句”必须全部用到作文中,不然就是研习不到位。研习传统文化名句,指向青年思考当代“做事之始终”:
第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点明了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终,这是客观事实。研习此句,提醒我们做一件事情应该重视“始”和“终”,有意识的按顺次由始至终做事。
第二句,“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点明了在对待“始”和“终”的问题上存在的不良现象(问题)。能够抱着一腔热血开始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把这种热情延续到最后圆满结束的人很少。研习此句,启迪我们做事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第三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点明了对待“始”和“终”应有的态度。研习此句,我们思考如何“慎终如始”,可以结合《老子》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