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游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学前教育改革中,课程游戏化在近期涌现出显著成果。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结合在促进学前教育深入发展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同时,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游戏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从视听感官出发,结合其天性性格,以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学前教育。旨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其主动探索、自由发展的精神。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游戏课程;多媒体技术前言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好奇心强、爱玩的时期,在学前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其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中引入游戏,不仅符合幼儿生理健康,而且容易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以及较强的学习欲望,同时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游戏课程中明确自身的主体意识。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幼儿游戏课程教学是借助游戏促进理论知识的通俗化,在游戏与课程中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一、学前教育中课程游戏化的概述
顾名思义,“游戏化课程”就是把教育主题融入到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游戏是知识的载体,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设计合理、且贴合主题的游戏,为幼儿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期帮助孩子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1]。当然,游戏化课程的主题是教学,任何形式的游戏都不能脱离这个初衷。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化课程时,要根据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对游戏进行设计和选择,要将游戏与课堂融为一体,把教学过程和游戏过程有机结合。因此,游戏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延伸手段,教师要把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教给孩子们有用的技能和知识。
二、学前教育中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
首先,有利于促进幼儿间的友情。现当代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非常突出,行为习惯比较自我,不喜欢和同龄人分享。因此,教师在游戏课程中可以引导小朋友和同伴交流思想、分享自己的东西,鼓励幼儿之间大方热情的交往。
其次,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幼儿对直观形象的印象较深,游戏课程能够向幼儿提供深刻的亲身体验,利用多媒体设备等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多数幼儿全身心投入游戏,这种饱满的状态为渗透知识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再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幼儿阶段记忆力、学习能力、语言系统以及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最强烈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被启发,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不仅能够体验到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成幼儿更多的隐性发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
最后,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时期是小朋友身体健康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游戏课程中包含大量运动元素,跑、跳、攀登等运动能够加快血液循环,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肢体协调,例如在制作沙画、剪纸等游戏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课程中能够放松,舒缓压力,建立与他人的情感体验,缓和幼儿之间的矛盾。通过游戏经验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独立性,游戏过程能够帮助其增强共情能力、抗压能力等,同时也能够通过游戏构建的情境增强幼儿认知中社会人际关系概念的形成。
三、学前教育中的游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策略
1合理选择课程游戏活动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基本在3-6周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当参与不同的游戏课程。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幼儿的认知思维以及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化特点,合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游戏课程和游戏方式。例如,小班小朋友的游戏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课程的基本要点在于培养和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中班小朋友的游戏课程要注重感知思维和思考意识的培养,借助游戏环节来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大班的小朋友已经能够步入小学低年段,因此其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意识等要得到加强[3],在开展游戏课程的过程中,激发其主动获取外界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2引导开展课程教学游戏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安全意识不强,身心不成熟,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教师和保育员共同引导和照看,以防在游戏中发生意外事故。鉴于此,幼儿教师要在全面引导的基础上,细化到幼儿参与游戏的每一个程序和步骤,确保师生之间的协同性和配合性,在互动中激发幼儿游戏联想能力和实践思维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营造安全的游戏环境、轻松的教学氛围,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
3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指导
目前,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获得了大多数教师团队和幼儿园的支持,随着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开展,现代教学模式与设备的引进,教师团队的年轻化,我们应对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新的内容。现阶段的教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兴的教学设备使得一般的教育人员难以掌握。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