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少数民俗旅游.ppt

发布:2015-08-14约字共1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俗旅游 少数民族旅游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 民俗旅游 主要包括多个民族的: 服饰民俗旅游 居住民俗旅游 饮食民俗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满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其祖先是十世纪即五代时为女真,17世纪皇太极改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其他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成都、新疆、西藏、内蒙等地区。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 民俗旅游: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聚居或散居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民俗旅游: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民俗旅游: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是方块状拼音文字。 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人,是我国人口第二少的一个少数民族。 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赫哲族简介 民俗旅游: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宁夏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青、新等省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广西地质构成多为石灰岩,有40%面积的石灰岩层,属于世界上岩溶发育最丰富、集中的地区。 苗族服饰 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下摆镶满錾花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 民俗:民居 农区碉房 牧区帐房 民居 民俗:节日活动 藏历雪顿节 、望果节、藏历年、酥油花灯节 、沐浴节等。 民俗: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喜食糯米,驼背粽、烤整猪和白斩鸡是特色饮食。 民俗:节日活动 壮族有中元节、牛魂节、三月三的歌圩。 民俗:居住 多数与汉族相同,部分地区为“干栏式”,分上下两层,以后厅火塘为中心。 壮族干栏式木楼 民俗旅游: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渝毗连之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土家族多食玉米、小米,喜吃糯米粑粑、火坑腊肉、团馓,喜饮酒,但禁食狗肉。 民俗:文化艺术 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而闻名,此外还有傩戏和土家锦俗称西兰卡普。 民俗:节日活动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赶年和土家年。 民俗:居住 概况:分布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乐有、三亚、五指山等七县二市之内。  民俗旅游:黎族 民俗:服饰 民俗:居住 黎苗民居 民俗:节日活动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和端午节。 民俗旅游: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现通行汉文。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苗族以大米、玉米、小米为主食,喜食酸,有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俗:居住 吊脚楼 苗族房屋为三开间的平房或楼房,山区为吊脚楼。 民俗:节日活动 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和清明节。 民俗旅游:藏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概况:语言和文字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藏族的饮食主要是糌粑、肉食和奶制品,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 糌粑 酥油茶 青稞酒 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朝鲜族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和黄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 ;婚后则穿红裙子和绿上衣。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色鲜明、花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 朝鲜族旧式民居 朝鲜族新式民居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 舞蹈: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及僧舞 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