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与鉴别诊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CT诊断分析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病例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30例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病例的CT表现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CT表现特点:以双肺上叶或右肺上叶尖后段斑片状边缘模糊影为主。结论 CT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尘肺结核的检出率,特别是对早期尘肺结核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结核;CT
煤工尘肺是严重危害煤矿工人健康的职业病之一,是由于长期接触并吸入粉尘,粉尘在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部进行性、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对于煤工尘肺患者来说,最容易感染的是结核,尤其是肺结核,是煤工尘肺的主要的、最常见的合并症,同时也可导致尘肺恶化,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并使尘肺患者死亡。尘肺患者合并结核后,可使尘肺内的结节融合,并导致肺纤维化,加速尘肺的进展,使患者的肺功能出现明显减退。尘肺和结核可相互促进,使患者的病情更加恶化,预后不良,可导致尘肺患者死亡,是造成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像学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动态观察、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的可靠依据[1]。现就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断的30例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CT影像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断的30例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病例,均为男性,年龄50~76岁,接触粉尘史为3个月~5年。所有病例中,煤工尘肺的发病均早于肺结核。临床表现除以咳嗽、咳痰、胸闷伴气喘为主外,最常见为咯血、痰中带血、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状。
1.2方法 采用CT机,扫描参数:层厚为5~10 mm,电压120 kV,电流150 mA。
2 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I期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有4例,占13.3%;Ⅱ期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有8例,占26.7%;Ⅲ期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有18例,占60%。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咳嗽,伴低热,咳痰,咯血,胸痛,盗汗,消瘦等。所有患者经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
3 讨论
3.1尘肺与肺结核的发病机制煤工尘肺是由于大量粉尘颗粒被吸入肺内,在肺内滞留,形成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导致患者呼吸系统的清除和防御机制受到严重损害,肺的顺应性降低,肺通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产生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是慢性呼吸衰竭发生和加重的病理基础;肺组织纤维化致使支气管扭曲、狭窄变形,支气管引流不畅,自身细胞免疫功能减损极易继发结核感染,两者并存的原因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患有尘肺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破坏了结核获得性免疫的功能,使结核杆菌不断繁殖与发展;②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会增加结核菌的毒力,导致结核病的病理进程加快;③尘肺使肺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受损,影响机体的抵抗能力,使结核杆菌不断入侵人体;④煤工尘肺患者的全身抵抗力不断下降,潜在的结核杆菌容易活动起来,肺部陈旧的结核病灶也易复燃。反过来说,结核杆菌能够使肺泡巨噬细胞的表面活化,迅速吞噬二氧化硅,使细胞的自身溶酶体发生释放、崩解和死亡,从而加重煤工尘肺的进展。因此,对尘肺结核进行诊断,对于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病变转归来说非常重要。另外,由于两种疾病相互促进,尘肺的存在会对肺结核产生影响,成为难治性耐多药肺结核。
3.2单纯煤工尘肺CT表现单纯煤工尘肺CT表现多为:①双肺弥漫性或散在小结节影,边界清晰,以中下肺为主,背侧较腹侧多见;②为块状大阴影表现为不规则卵圆形影,边缘凹凸不平,大阴影绝大多数分布在两肺中上叶,呈“天使翼”征或“倒八字”征,伴疤痕性肺气肿;③部分可见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④肺门影增大,肺门多伴点状或蛋壳状钙化[2]。
3.3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CT表现 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好发于右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的结节影、块影、片状影,边缘模糊不清晰,密度不均匀,内部可有纤维索条影和不规则透亮区;可有钙化及空洞,当有空洞时,空洞大而不规则,呈多样化,洞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周围可有卫星灶,病灶贴近胸膜时可出现胸膜肥厚及粘连,胸膜的肥厚较为明显,可存在胸腔积液[3]。
对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进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与尘肺结节无法区别,重点是要观察尘肺结节及尘肺块的边缘及周边影像的变化情况。对尘肺患者进行随诊时,尘肺块及结节灶的周边呈现渗出性改变,呈絮状阴影影像[4]。对尘肺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可发现团块影在双侧肺内的形态相似度较大,如果发现短期内一侧团块出现明显增大,或观察到尘肺块边缘模糊,都要高度怀疑合并肺结核。动态观察是诊断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的最佳方法,因此凡煤工尘肺患者一侧或两侧肺尖出现浸润病灶,可考虑为合并结核,主要表现为小片状或团块状病灶,其分布不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