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文学概论复习指导与练习
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授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文学的审美特质、文学的社会属性、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一般规律的讲授,使同学们树立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本课程开卷考试,考试题型共有四种:填空题、判断正误题、简答题、论述题,学生要注意在回答判断、简答、论述题时,应结合实际,也就是所要结合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现象来加以阐释或论述。
文学概论单元辅导(一)
绪 论
绪论部分是全书的一个总论,是对文学艺术的总体的认识。中心是回答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有什么特点。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学习整个课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点提示:
1.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审美意象及其特征
审美意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境。
四大特征:虚实结合、情理结合、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社会功利性与审美愉悦性结合。
3.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点
文学是用语言作为媒介构造审美意象,其特点为:意象的间接性、概括的广泛性、思想的丰富性。
第一编 文学与社会
本编在绪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论述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明确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学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
重点提示:
1.文学的本源
文学艺术的起源: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2.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作用
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愉悦作用。
3.文学的人民性、党性和创作自由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同情人民大众,表现人民大众的情感、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就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文学的人民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文学的党性与创作自由的关系:文学的党性与创作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要尊重文学艺术的特征,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使作家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也要按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的创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4.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文学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前提。
文学概论单元辅导(二)
第二编 创作论
本编主要讲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研究作家如何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创作出真实典型的文学作品来。
重点提示:
1.文学的创作过程,构思的中心作用
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互相关联的三个阶段:审美感受一艺术构思一艺术传达。形象地说,也就是“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作家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在意识中把丰富而零乱的审美感受孕育为完整的意象体系的思维过程。
2.审美思维及其特点
审美思维是人类审美活动中采用的思维形式,它以审美感知为起点,通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实现审美愉悦。
审美思维的三个特点:第一,始终不脱离感性材料;第二;联想、想象、幻想;第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3.艺术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真谛或本质。
文学艺术的典型性问题,是同真实性问题紧密相连的。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意象,才谈得上典型性;而典型性则是意象真实性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是优秀的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志。意象的典型性,表现为鲜明的独创性、普遍性的统一。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是指作品中那些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与作品展现的特定环节相吻合,既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又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
典型环境,是作家围绕人物所建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人际关系本质的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互相依存的,不能截然分开。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5.典型化的规律 .
典型化,指的是使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