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科技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比较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未来与发展》2000年第2期
海峡两岸科技信息资源现代化比较(
陈 喜 乐
摘 要 本文从分析比较海峡两岸与科技信息资源现代化息息相关的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网络化、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状况入手,概括两岸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现代化中形成的共同特征及各自特色,最后指出海峡两岸在推进科技信息资源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携起手来,以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关键词 海峡两岸 科技信息资源 现代化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contrasting the circumstances in the mainland and in Taiwan, concern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such aspects as libraries, information networks, databases.It points out that while there exist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ach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joint efforts across the Strait will optimize the resources, thus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 Mainland—Taiw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modernization
信息时代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科技信息资源知识含量高、利用价值大、需求频次高、更新速度快,其现代化与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网络化、数据库建设息息相关,在海峡两岸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海峡两岸图书馆自动化比较
70年代中期,大陆图书情报自动化研究开始起步,相继编制出《汉语主题词表》等20多种词表。70年代末期,购买机读目录、文献磁带50多种,开展了联机和定题服务。1979年成立了“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ISBN和ISSN规则。80年代初,上海地区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两校为主提出了“上海高校情报检索网络计划” ,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联机检索和编目、馆际查询和馆际互借,实现情报检索和自动化的统一。80年代中期,大陆已有120多个公共图书馆开展了自动化管理与应用工作,建立了各种书目数据库66个,自动化集成系统建成并投入了运行。如:深圳图书馆(ILAS) 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PULAS) 系统、广东中山图书馆(ZSLIAS) 系统等在运行实践中获得了较大成功。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化的综合信息传递系统已经出现,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提出了创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设想并率先付诸实践。在“九五” 期间,北京图书馆及上海、广东、天津、辽宁等图书馆将通过国家信息网,实现书目数据共享及电子文献传输,计划到2010年实现全国100个图书馆进入国家信息网。
台湾图书馆计算机的使用可追溯到60年代。70年代初,图书馆自动化已起步,但以计算处理为主,仅能处理西文资料。80年代推行集成自动化系统。90年代则进入网络化新阶段。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手段的电脑化、来源的多元化、内容的信息化,进一步推进了自动化进程。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央图书馆” 的领导下,从早期的自我摸索、引进与修改岛外系统到今天的自行设计、整体规划,从由个别图书馆或科研机构的独立操作发展到多所乃至形成全岛的信息网络,从原先的仅仅进行西文资料处理发展到今日的建立了完整的中文书目数据库,台湾图书馆自动化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1988年,台湾13所高等院校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1992年增至23所;1994年已有46所,比6年前增加了2.5倍。台湾“教育部”1990年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260个图书馆中,正在实施或已经完成自动化的图书馆有191个,占被调查馆的73.46%。在解决自动化的相关问题,如自动化规划标准的研究、各类型图书馆中文书目数据库建档、“国家” 书目数据库的建档与发展、书目网络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台湾各图书馆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图书馆自动化中的问题逐步得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