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护理【摘 要】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1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9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并给予优质的整体护理,结果7例治愈,2例死亡。另外3例中,1例好转出院,2例因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和血浆置换的护理,加强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积极预防院内感染,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并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痊愈出院,也是减少其复发和留下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护理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TTP),是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不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其典型病理损害为透明血栓广泛分布于全身小血管 [1]。TTP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阐明,研究发现,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超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释放,因vWF裂解酶缺乏,导致血小板勃附聚集、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2]。近年来血浆置换术(PE)成为TTP的首选治疗方法,使急性TTP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并且避免了器官永久性损害[3]。
我院血液科自2007年以来先后收治了1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均符合TTP诊断标准[4]。男3例,女9例,年龄15~63岁,平均39.8岁。在全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抗生素、镇静止痉、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9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结果7例治愈,2例死亡。另外3例中,1例好转出院,2例因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TTP因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的消耗,可引起各系统的出血。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紫癜、瘀斑、鼻衄 视网膜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等,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出血。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者瘀斑出现,观察出血的部位、范围、数量和时间,有无消化道、内脏、颅内出血的迹象,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数值及意识等生命体征。 ⑴向病员及家属解释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教会病员自我监测出血症状及体征,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务人员。⑵指导其穿棉质宽松衣裤。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少渣或无渣的食物。嘱病员卧床休息,行动小心,动作轻柔,勿使身体受挤压或碰伤,床旁悬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加床栏保护。⑶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⑷实施口腔护理,用软毛刷或棉签沾水擦拭牙齿,用冷水、冷盐水漱口,不用牙签和牙刷刷牙,不用手挖鼻孔。⑸医务人员做各项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磕碰,尽量减少针刺等有创操作,必须注射时,选用小号针头,拔针后要延时加压按压3~5分钟,防止局部血肿形成。建立静脉通路时,选用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扎压脉带不宜过紧且时间尽量缩短。测量血压时,袖带不宜充气过多且应避免短时间内反复测量。⑹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呕吐、意识不清时,应警惕颅内出血,一旦出现,应使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⑺严格遵医嘱用药。
2.1.2 预防感染的观察和护理
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5]。⑴给予保护性隔离,严格限制陪伴探视,每日用臭氧对空气消毒2次,病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床单元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⑵指导病员每日清洗口腔,遵医嘱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注意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红肿、破溃,扁桃体有无肿大。⑶做好尿道口、会阴和肛周的护理,预防尿路感染和肛周感染。⑷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⑸发热的病人,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或者物理降温,降温时注意保暖并补充液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可用温水擦浴,高热时加用冰帽及冰袋降温,忌用酒精擦拭。
2.1.3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TTP患者的基本神经症状表现是头部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反应[6]。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头痛、意识紊乱、表情淡漠、失语、谵妄、躁动、惊厥等。因其变化多端、反复发作,可能发生意外,故应密切观察相关症状、体征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⑴加强巡视,每班床旁交接班,加床栏保护,必要时做好肢体约束、放置牙垫,防止病人坠床,防止舌咬伤。⑵注意保护头部,防止头部碰撞,加重出血。⑶患者抽搐或躁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