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学“断流”与“复兴”.doc

发布:2017-03-23约3.4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评分:_________ 上海大学2013—2014冬季学期 课程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新儒学与现代社会 课程编号:1600R406 学 分:2分 姓 名:杨然 学 号所在院系:法学院 论文题目:《儒学“断流”与“复兴”》 成 绩: 教师评语: 儒学“断流”与“复兴”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学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源远流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主流思想。但近一百年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儒家文化遭受西方思想强有力的冲击,在中国大陆甚至一度“断流”。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发展自己。最终使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再次变得光芒万丈。 关键字: 儒学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扬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丰富遗产更是让我们受用无尽。其中,发源于春秋,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时期,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儒家文化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将围绕“儒学”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进行论述,探讨儒学之“断流”以及儒学的未来发展。若有不当之处,望请指正。 一、儒学发展历程简介:开源、断流和回归 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个文化发展的轴心时期,从黄河到地中海,从东方到西方,这两个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对世界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时诞生的。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纷纷崛起。孔子整理并总结古代学术,编出《书》、《诗》、《礼》、《易》、《春秋》、《乐》六本书并广收门徒,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学被尊称为‘孔孟之道’,与墨学一起并称为当时的显学。”至西汉时期,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进步。后又经朱熹、二程、陆九渊、王阳明、李贽等大儒继承发展,儒学思想不断丰富其内涵,发展兴盛。 封建社会末期,儒家思想遭受外来文化冲击,其有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渐渐被人们意识。民国建立,儒学丧失了它的官方基础。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在民间的地位也开始让位于“德先生”与“赛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发起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儒学在中国大陆彻底“断流”。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在思想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人们开始辩证的看待儒家思想。儒学也从港澳台地区回流到大陆,在大陆掀起了新一轮的儒学研究热潮。 从“五四”与“文革”,儒学的衰微 儒学产生于农业经济时代,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支柱。在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对儒学进行清算是完全有必要的。 民国初年,临时政府即下令,作为普及性质的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从此,儒学丧失了它的官方基础,从董仲舒时期的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时代宣告终结。但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旧文化依旧盘踞在当时人们的头脑中,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甚至在之后废除共和恢复帝制。人们认识到“(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于是,以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站了出来,号召“打到孔家店”,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孔反儒学的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身符”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就是两个字“吃人”。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就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儒学是有其落后性,而且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的确需要一场猛烈的文化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矫枉过正、否定一切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陈奇先生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特点是全面而整体性地打倒传统。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绝对化的形式主义偏向,以为坏的就绝对的坏,好的就绝对的好;一切西方文化都是进步的;一切东方文化都是落后的,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被视作封建文化而一概否定。” 黑格尔的辩证法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事物。就像我们不能一概的否定儒学一样,我们也不能一概的肯定“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确,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概否定与巨大摧残。他们只看到了儒学的阻力,忽视了儒学的动力;看到了儒学的缺陷,却忽视了儒学走向现代化的潜能,没有看到儒学价值和自我转换的能力。全盘西化,全盘否定儒学,不考虑中国国情是不切实际的,更是主观空想。“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和谐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大丈夫人格、海纳百川的襟怀,都是传统文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