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

发布:2018-06-06约5.18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从2007年酝酿,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这一工作使学生可以跳出封闭的教材和课堂,与自然、社会有机交融,这对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完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资源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确定及课程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市、区(县)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重在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8195;即能够做到同一资源多用途使用和不同资源的配合使用,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平台。   2.经济性原则#8195;即在课程化开发成本和使用效果之间,用最少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实现各类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之间的双赢。   3.针对性原则#8195;即基地资源体系符合中小学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实际,课程化开发与利用要更好地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服务。   4.多样性原则#8195;即课程化开发能够根据区(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内容多元,形式多样。   5.适度性原则#8195;即课程化开发能够把握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再开发的基础条件。   (二)基本目标   课程化开发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协调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开发出系列化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课程实践活动基地,大多数资源单位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课程实践活动与学生个性化自主选择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到2009年,北京市要把社会大课堂的481家单位列出一张“大课表”,具体实施这些“课”,有序引导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实践学习。预计到2009年底,北京市将开发出2000门课,分门别类在社会大课堂资源平台上呈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以及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标准与管理制度      要使社会大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提供制度保障。为此,必须研制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标准与管理制度。   (一)研制实践基地标准   经过2007年的酝酿与研讨,2008年上半年,在北京市教委的统筹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下简称“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具体负责研制了《北京市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标准》,对全市社会资源单位成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1.是国家、市区命名的社会实践场所均可参加。   2.有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合作意向,能够提供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具备一定教学活动、展示的条件。   3.具备容纳一个教学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场所。学生在基地可观察、可体验、可参与,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4.凡是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要接受一定学时的相关培训,能为中小学生不同群体提供教育教学咨询和服务。   5.社会实践基地提供的资源要尽可能与中小学各学科有关教学内容相联结。将课程资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   6.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发本基地的相关文字材料和信息化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为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7.有条件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确需收费的基地应给予中小学生更多优惠。   8.社会实践基地应有学生活动的安全设施,并有制度、有措施。工作人员应接受过安全方面的培训,备有相关应急预案。   这些规定为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在基础条件、人员培训、内容设置、收费限制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搭建了基本框架,为规范课程化开发打下基础。   (二)确立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   在研制社会实践基地标准的基础上,北京市教委和资源单位共同确定了实践基地的职责与义务,确立了资格申报制度、资格审查制度与奖励制度,为课程化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避免课程开发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1.社会实践基地的职责与义务   (1)凡是列入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示范基地的社会资源单位,应从自身的资源特点出发,与北京市教育教学部门密切配合,完善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并有效提供教育教学的服务。   (2)各社会实践基地最好设置专门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开发基地课程资源并服务于中小学生。   (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各社会实践基地要不断对课程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各社会实践基地应为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