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病原学诊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果 紫色:革兰阳性菌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原理 方法 (Ziehl-Neelsen染色法) 结果 红色:抗酸性细菌 蓝色:非抗酸性细菌 特殊结构染色法 荚膜染色(capsule stain) 芽胞染色(spore stain) 鞭毛染色(flagellum stain) (二)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营养物质 氮源、碳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等 凝固物质 琼脂、明胶、卵白蛋白等 抑制剂 抗生素、化学物质、染料等 指示剂 酚红、溴甲酚紫、中性红等 (三)培养基的种类 按用途分类 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牛肉汤、普通琼脂平板 营养培养基(nutrient medium)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糖发酵管、KIA、MIU 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 SS琼脂、麦康凯琼脂 特殊培养基(special medium)厌氧菌培养基、细菌L型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类 固体(平板、斜面、高层) 半固体 液体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一)接种工具 接种环与接种针 (二)细菌的接种方法 1. 平板划线分离法 用于细菌标本的分离纯化。 2. 琼脂斜面接种法 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及保存菌种,也可用于某些生化鉴定试验的接种。 3. 穿刺接种法 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KIA、明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 半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4. 液体接种法 用于各种液体培养基如肉汤、蛋白胨水、糖发酵管等的接种。 四、细菌的培养方法 1.需氧培养(普通培养) 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2. 二氧化碳培养 将已接种培养基置于5%~10%CO2环境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3. 厌氧培养 厌氧菌对O2敏感,培养过程中需造成低氧化还原电势的厌氧环境。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厌氧罐培养法、气袋法、厌氧手套箱法、需氧菌共生厌氧法等。 五、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菌落特征: 菌落大小 形状(露滴状、圆形、菜花样、不规则等) 高度(突起、扁平或凹陷) 边缘(整齐、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 表面(光滑、粗糙等) 湿润度(干燥、湿润等) 透明度(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 颜色(红色、灰白色、黑色、绿色、黄色或无色等) 溶血性(α溶血、β溶血或γ溶血) 特殊气味 半固体观察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表面菌膜生长 均匀混浊生长 沉淀生长 细菌的生化反应 原理 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对糖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不同,因而其代谢产物也各异。据此可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这些代谢产物以区别和鉴定不同细菌。 1. 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又称葡萄糖代谢类型鉴别试验或 Hugh-Leifson(HL)试验 3.七叶苷水解试验 阳性 培养基变黑 阴性 培养基不变色 4.甲基红(MR)试验 5.VP试验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1.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原理 色氨酸 吲哚(靛基质) 2.硫化氢试验 原理 3.尿素酶试验 原理 NH2 O=C +2H2O (NH4)2CO3 2NH3+CO2 +H2O NH2 4.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原理 苯丙氨酸 苯丙酮酸+NH3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原理 某些细菌能利用枸橼酸钠作为唯一碳源获得能量,并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因而能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钠和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 结果 培养基变蓝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 IMViC试验 I —— 吲哚试验 M —— MR试验 V —— VP试验 C ——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 四、呼吸酶类试验 1.氧化酶试验 原理 还原型细胞色素C 氧化型细胞色素C 结果 细菌10s内呈深紫色(或深蓝色)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 用途 (1)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肠杆菌科均呈阴性,大多数非发酵菌呈阳性。 (2)奈瑟菌属的鉴定:奈瑟菌属为阳性 。 注意事项 试验时避免接触含铁物质,不能用接种环取菌。 2.过氧化氢酶试验(触酶试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