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发布:2025-02-20约1.34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

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

典意义的艺术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

美好审美经验。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

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

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

《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

为之动容、动情、动心。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

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

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

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

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

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要素,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从

事文艺创作、塑造经典文艺形象的基本遵循。

经典文艺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新征程、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重任在肩,既要对经典人物

形象进行当代表达,更要紧跟时代塑造更多经典文艺形象。

(摘编自唐鑫《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

材料二:

作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艺形象承载着新的

化使命,也必然遵循相应的文化逻辑。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审美理想。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古代中国“气化流行”“天人

同构”的宇宙观和礼乐文明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是中华各门类艺术

的原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释兼容并蓄,孕育出致中和(情感)、求气韵(意境)、重形神(意

象)、强感悟(欣赏)的独特审美形态。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其逻辑起点是中华文明突

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其现实土壤是工业社会人类对审美和情感本体的重新审视。新时代经典文艺

形象需要以“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为最高美学要求,在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

和接受主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当代语境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生活,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探人类精

神世界,创造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意蕴的美,成就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

坚持人民立场、阐发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

民的文艺”,这是对人民文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突出与重申,是对人类文艺活动历史中不断被印证了的创作

立场和价值理想的强化,反映了符合文艺发展需要、符合文艺生产规律、符合文艺接受与评价的高度融

合。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

美”。追寻意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内核,从孔子“成于乐”“尽善尽美”的价值自觉,到承孟子“知人论

世”“知言养气”而来的“文如其人”(突出作者的价值主导作用)的批评传统,注重文艺的价值取向、

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始终是我国传统文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