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九县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四川省成都市九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符合卡片中所描述的是()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据材料“位于辽河上游,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位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D项正确;仰韶文化是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是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是位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历史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器物上刻有“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阳)……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又民’”的字样。关于何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原始材料
②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印证了成王迁都成周的真实性
③“中国”二字最早出现于此,是一个政治概念
④反映了周朝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器物上刻有“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阳)……”的字样并结合所学可得,何尊作为实物史料与其他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印证了成王迁都成周的真实性,依据材料“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又民’”可得,反映了周朝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的地位,据结论可知②④正确,C项正确;①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材料重点强调迁都与西周统一,排除A项、B项;③错在“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何尊铭文上,但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政治概念,而是地理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表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变法运动内容。据此可知,这些变法意在()
国家
斐法内容
鲁国
“相税亩”(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齐国
“相地而褒征”(按土地的现实占有情况、土地的多少与土质的好坏,进行租收赋税)
晋国
“作夏四”(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国人,且承认土地的现实占有权)
楚国
“量入修赋”(按田亩、土地好坏征收军赋)
泰国
“废弃田开阡陌”
A.调整生产关系 B.废除宗法体制
C.推动文化繁荣 D.改革社会风俗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从这些变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都涉及到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重点阐述的是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文化繁荣和社会风俗的改革在这些变法内容中未明显提及,排除CD项。故选A项。
4.春秋战国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诸子百家为重新恢复或建立秩序,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治民无常,惟治为法
C.有治人,无治法 D.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法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治民无常,惟治为法”体现了法治思想,B项正确;“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思想,排除A项;“有治人,无治法”大意是:治理天下的人始终存在,但没有始终不变的法规,这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礼治国,为政以德”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5.秦朝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后设九原郡,南征越族设立三郡。这些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小农经济出现
C.开创了专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