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综述】Cockayne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进展.pdf

发布:2024-08-16约8.6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述】Cockayne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东晓杨艳玲

通信作者:杨艳玲,Email:********************

作者单位: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遗传代谢

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李东晓);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杨艳玲)

本文刊发于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9):714-717.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Cockayn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

DNA修复障碍而导致多系统退行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发育落后、生长

迟缓、早衰、光敏感及小头畸形。Cockayne综合征的临床表型为一个

连续而重叠的谱系,从重到轻依次为脑-眼-面-骨综合征(COFS)、

Cockayne综合征Ⅱ型、Cockayne综合征Ⅰ型、Cockayne综合征Ⅲ

型及紫外线敏感综合征;另外还有着色性干皮病-Cockayne综合征型。

Cockayne综合征在细胞水平的表现为紫外线照射后DNA修复缺陷,

已知主要致病基因为CSA(ERCC8)与CSB(ERCC6)。现拟就

Cockayne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Cockayne综合征;早衰;光敏感;CSA;CSB

Cockayn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发育落后、

生长迟缓、早衰、光敏感及小头畸形为主要特征,常伴多系统损害。

Cockayne[1]在1936年首次报道了1例“侏儒伴视网膜萎缩和耳聋”

的患儿,CSA(ERCC8)与CSB(ERCC6)分别在1992年、1995年

被确定为Cockayne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2-3]。早发型(Ⅱ型)、晚

发型(Ⅲ型)与最初描述的经典型具有相同的细胞学缺陷[4]。

Nance和Berry[5]在1992年建立了Cockayn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Cockayne综合征表型为一个连续而重叠的谱系,从重到轻依次为脑-

眼-面-骨综合征(COFS)、Cockayne综合征Ⅱ型、Ⅰ型、Ⅲ型及

紫外线敏感综合征[6]。另外,极少数患者同时具有Cockayne综合征

和着色性干皮病表型,称为着色性干皮病-Cockayne综合征型[7]。

国外资料显示,日本Cockayne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277万,西欧为

1/270万[8-9],我国尚无统计学报道。现就Cockayne综合征的临床

与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临床特点1.1临床分类

1.1.1COFSCOFS为Cockayne综合征变异型,是最严重的亚

型,最初在曼尼托巴土著居民中被报道,主要表现为关节屈曲、小头

畸形、白内障及小眼畸形[10]。

1.1.2Cockayne综合征Ⅱ型又称重型或早发型,出生后即出

现生长迟缓,可伴先天性白内障或眼部其他结构性病变,在儿童早期

即可出现脊柱和关节的挛缩,常在7岁前死亡[11]。

1.1.3Cockayne综合征Ⅰ型又称经典型或温和型,胎儿期正

常,2岁以内出现生长发育异常,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均远远小于健康

同龄儿第50百分位数,伴进行性视听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常在20

岁内死亡[12]。

1.1.4Cockayne综合征Ⅲ型为轻型或晚发型,生长和认知的

发育基本正常,或后期出现发育落后[13]。

1.1.5紫外线敏感综合征为Cockayne综合征变异型,仅表现

为皮肤光敏感、雀斑、肺血管扩张及皮肤干燥,无其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