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pptx

发布:2017-04-21约1.05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答案】原因 表现 【解析】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解答方法:仔细阅读相关文段,找到题目对应的区间,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总结答案。 本题从文段内容看,第④段第一句话是总述,第二句以下的内容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对应题目要求的区间是第二句话及以下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先从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的原因,然后列举了现实中存在的“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的两种具体表现;;3、排序选择:【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 解答方法: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本题结合上文来看,第五段方框处的内容应该是阐明常识不等同于真相,更不能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真相。④句中的“因此”,标志此句是总结,应排在最后,由此排除B项;②句说明常识不等同于真相,③句说明常识有时会遮蔽真相,①句说明把常识作为判断真相的标准的弊端,②③①按逻辑顺序排列,由轻到重,衔接紧密,由此排除A项和C项。;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解析】 “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 从高考来出题规律来看,此类题目选择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 因此解答时一般的方法是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C项曲解原文。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指的就是“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所以说“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与“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答案】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解析】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 解答方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组织答案。 从内容上看,第⑥段的关键句是“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⑥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出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第⑥段是文章结尾段,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照应上文、卒章显志、照应题目等等,本文第③段探讨了“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第④段从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探讨了受众缺乏“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第⑤段讨论了真相与常识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从第③段到第⑥段层层递进,所以,第⑥段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答案】(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本题既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第③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本题新闻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报道的来源是否确切可靠,“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说明这个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二)报道的内容是否完整,从所供新闻内容看,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傍晚6点半左右)、地点(本市西北上空)、人物(目击者)、原因(出现不明飞行物)、经过等要素,内容相对完整;(三)报道者是否提供经过检验核实的证据,“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可作为证据,但新闻中并未体现出对这些证据的检验或核实;(四)这则新闻是否有其他意图,“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表明该则新闻报道有为“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做广告的意图。考生可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答案,表达要准确、逻辑要严密。 ;宁静;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答案】略(本题采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