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导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医学导论中医的基本概念 生命学院 王莲芸 教授 中医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八纲辨证 3.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4.清热药的基本作用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恒动观念 事物的阴阳属性举例 自然界与人体五行归类示例 十四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足三阴经 针灸穴位口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颈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肋内关谋。 2.八纲辨证 八 纲 八 纲 辨 证 摘 要 表 3.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概括药物作用的纲领。 寒、热、温、凉 能治疗热性病的药物,多数属于寒凉性质,能治疗寒性病的药物,多数又属于温热性质。寒凉药物多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如银花、石膏等。 温热药物多有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等作用,如干姜、附片等。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药物的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和,但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故仍称为四性。 辛、甘、酸、苦、咸 ①辛 能散、能行。 散是发散。如: 麻黄发散表证 行是行气、活血。如: 香附行气止痛 红花活血化瘀 ②甘 能补益,和中,缓急,常用于治疗虚弱证的滋补强壮药物。如: 人参、黄芪能补气 熟地、麦冬能养阴 甘草、大枣能和中 辛、甘、酸、苦、咸 ③酸能收、能涩。常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带下等证。如: 五味子收敛止汗 乌梅涩肠止泻 金樱子涩精止带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阴。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意。如: 大黄泻热通便 黄连清热解泄火 苍术燥湿健脾 黄柏清虚热治遗精 辛、甘、酸、苦、咸 ⑤咸能软坚、散结、泻下。常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瘰疠。如: 芒硝通便润燥泻下 牡蛎软坚散结,能治 痰核瘰疠、痞块 归经 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药物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归经 药物的归经同治疗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药物对所归的经其治疗效果就明显,对其他经的治疗小或无。 如寒性药物可清热 黄芩(归肺经)善清肺热 黄连(归胃经)清胃热 黄柏(归大肠经)偏于清下焦热 4.清热药的基本作用 清热药的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凉血药 (3)清热燥湿药 (4)清热解毒药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病毒作用 (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解热作用 (5)抗炎作用 end * 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 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 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其荣在唇; 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 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 辨证论治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相互联系。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物质 衰退 抑制 向内 下降 沉静 晦 暗 冷 秋冬 夜 地 阴 功能 亢进 兴奋 向外 上升 活动 光 亮 热 春夏 昼 天 阳 人体的阴阳属性举例 酸苦咸 沉 降 涩 细 迟 沉 寒证 虚证 营 血 五脏 内脏 腹 里 阴 辛 甘 浮 升 滑 洪 数 浮 热证 实证 卫 气 六腑 肌肤 背 表 阳 五 味 四气 脉 象 辨证 组 织 恐 骨 耳 膀胱 肾 水 冬 寒 黑 咸 悲 皮毛 鼻 大肠 肺 金 秋 燥 白 辛 思 肉 口 胃 脾 土 长夏 湿 黄 甘 喜 脉 舌 小肠三焦 心 火 夏 暑 赤 苦 怒 筋 目 胆 肝 木 春 风 青 酸 情志 形体 五官 六腑 五脏 五季 五气 五色 五味 人 体 五 行 自 然 界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之三阳行于上肢外侧(背侧) 手之三阴行于上肢内侧(掌侧) 足之三阳行于下肢外侧 足之三阴行于下肢内侧 任脉 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 督脉 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 头 会阴 头 胸 腹 手 足 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少阳 阳气初生 太阳 阳气大盛 阳明 阳气极盛 少阴 阴气初起 太阴 阴气大盛 厥阴 阴气殆尽 阴阳既是概括病征类别的一对纲领,又是八纲的总纲。 表里是表示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细 苔 少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无力,隐痛喜按,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虚证 迟 舌淡,苔白润滑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清溏 寒证 沉 舌 淡 里证有虚有实。举脾虚为例:腹满喜按, 食少便溏,四肢倦怠,面黄体瘦 里证 阴 证 实 苔厚腻 精神亢奋,气粗,胸腹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