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方国际收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论 二、吸收分析论 三、货币分析论 四、政策配合论 一、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情况三: $:¥=1:4,出口增加1万单位,进口减少0.5万单位,进出口商品价格不变,则美国国际收支为什么状态? 结论: 弹性论:1937年英国剑桥大学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 Joan Robinson 1、考虑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2、强调国际收支调节中的相对价格效应。注重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所需要的条件。 (一)假设条件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利率不变,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将商品劳务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 3.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 4.初始国际收支均衡。 弹性论基本思路: 汇率变动是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 弹性论的结论: Ex,Em——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需求(的汇率)弹性 若满足Ex+Em>1,则贬值使贸易收支改善 若满足Ex+Em 1,则贬值使贸易收支恶化 若满足Ex+Em =1,则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 这里:Ex+Em>1 即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它是本币贬值能带来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 (二)J曲线效应 现实生活中,即使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本币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变贸易收支,相反,短期内反而可能恶化。如(1)贸易合同;(2)生产者和消费者反应滞后 通常把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见图2-6。 弹性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它的假设过于严格,所以存在一定局限性。 但今天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般而言,一国贬值,有益于改善国际收支(尽管不一定带来顺差)。 二、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 亦称吸收分析法或支出分析法。它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基本思路:国际收支差额由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国内支出)间的差额决定,要想改善国际收支,必须相对地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 主张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三、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 货币论的理论基础是货币主义。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系由货币供需存量的失衡引起。 基本思路:国际收支差额由一国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和名义需求量的差额决定,要想调节国际收支,必须调节货币供应量。 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名义货币需求为: MD=P·F(Y、i) 从长期看,实际货币需求F(Y、i)不变,P也不变(这两条正是货币主义的假定), 则名义货币需求MD也不变。 货币论的主要内容 3. 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贬值意味着贬值国的国内价格上涨; 物价上涨,意味着实际现金余额减少,压缩投资和消费支出; 支出减少,进口需求减少,贸易收支改善。 四、政策配合论 二战后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西方国家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矛盾日益突出,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和罗伯特·蒙代尔分别于1951年和1962年提出了将两种独立的政策相互搭配来共同解决内外均衡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政策 1.经济发展的目标: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内部均衡: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2)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2.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 (1)支出变更政策(Expenditure — Changing Policy),等同于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改变支出水平从而改变收入水平的目的。其实质是对总需求的水平进行管理。 (2)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 — Switching Policy)指能够通过影响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都属于支出转换政策范畴。 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则专指汇率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的内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使得总需求的构成在国内吸收与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 (3)直接管制:外贸管制、外汇管制等 (二)政策配合 1.丁伯根原则: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提出的关于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的关系法则: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N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N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 米德冲突:米德冲突说明,一国如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