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__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交流及统一的障碍等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时事的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努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过程探究,完整准确地掌握这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时事的补充,加强对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探究,培养大胆创新精神。
重难点重点:“一国两制”构想??香港的顺利回归
?难点两岸关系的发展 港澳回归的原因??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情分析关于祖国统一大业,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生活中也接触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难。重点是引导学探究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历史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情景教学为主题。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提问和情境再现法进行教学;谈话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试论结合法相结合。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553年葡人通过贿赂收买当地官员,以晾晒水浸货物为由,要求上岸,得到批准。从葡人入居澳门至鸦片战争前近300年间,明清政府一直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依法实行管理,收取税赋。 1840年鸦片战争后,武装进犯,赶走中国驻澳官员,并分别于1851年和1864年武装占领了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中葡北京条约,其中关键一款是“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与葡治理他处无异”。 (摘自《齐鲁晚报》)——港、澳、台;问题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问题二: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一国两制”的构想;问题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问题四: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 “一国两制”构想?(3)——香港、澳门的回归; 问题五: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问题六: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4)——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七:海峡两岸关系的状况如何?问题八: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该怎样解决?
【板书设计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问题由来
二、——“一国两制”
三、——港澳回归
四、之望——两岸关系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夕,英国媒体BBC说:“台湾经济越来越依赖中国大陆了,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台北政权领导人更不更迭都不会改变。”BBC此言论的含义是
A.BBC干涉中国统一的内政 B.台独势力不利于中国统一
C.两岸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D.选举之后国家统一将实现
6. (2013·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 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7、“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早打破诗人乡愁,使台湾地区民众与大陆亲人得以团聚的是
A.台湾政府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B.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九二共识 D.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一国两制”的制定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分)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分)
昆山陆家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