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总结梳理(学生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总结
召公谏厉王弭谤
文学常识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 )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 )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 )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注音
召公( ) 弭谤( )川壅而溃( ) 彘( )
瞽献曲( ) 瞍赋( ) 矇诵( ) 耆( )
隰( ) 阜( )
虚词
1、以告( ) 2、道路以目( ) 3、国人莫敢言( )
4、乃不敢言( ) 5、是障之也( )6、防民之口( )
7、为川者、为民者:( )( )
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 )
9、财用于是乎出( )( )( )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11、胡可壅也( )
12、若壅其口( )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
重点实词
召公谏厉王弭谤( )( ) 虐( )
民不堪命( )( ) 是障之也( )
川壅则溃( )
为川者决之使导( )( )为民者宣之使言( )
耆、艾修之( ) 不悖:不违背事理( )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 )( )
善败于是乎兴( )( )行善而备败( )( )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
其与能几何( )
词类活用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
2、师箴( )( )
3、道路以目( )( )
特殊句式
是障之也( )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 )
三年,乃流王于彘( )
使监谤者( )
是以事行而不悖( )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 )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
今义:
成语
道路以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常识积累
1、古书体例:
( )体——《春秋》、《左传》
( )体——《史记》、《二十四史》
( )体——《论语》
( )体——《国语》、《战国策》
2、年龄特殊称谓:
襁褓( )孩提( )总角、垂髫( )豆蔻( )
及笄【jī】( )弱冠( )而立( )不惑( )
知天命、艾( )花甲、耆( )古稀( )耋【dié】( )耄【mào】( )期颐【yí】( )
3、盲人称谓:
瞽-----
瞍-----
朦-----
4、关于谥号:
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庄、宣、懿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译文:
HYPERLINK /v15021.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周厉王 HYPERLINK /v604006.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HYPERLINK /v10773.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