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影像诊断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胰腺癌 胰腺癌 胰腺癌 CT增强扫描:胰腺头部、体尾部早期均匀强化,胰管显示清晰,颈体部增粗、未见明确强化,其前方囊性病变未见强化。肠系膜上动脉及脾动脉部分包绕。 胰腺癌 胰腺癌 胰尾肿瘤 胰尾肿瘤 胰尾肿瘤 胰腺癌 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胰头部钙化 总结 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头颈部,致远端胰腺萎缩、胰管扩张;胰头癌常侵犯造成梗阻性黄疸。 临床上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此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 MRCP为无创性检查,可以观察胰胆管形态,梗阻部位及形态。 胰腺癌 影像表现: 1 胰腺肿块: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 2.钩突变形:边缘外隆突,失去三角形态。 3.胰周脂肪线消失:肿块向周围侵犯粘连所致。 4.胰管和胆管扩张:双管征。 5.合并胰腺囊肿 :储留囊肿。 6.周围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7.强化后改变:不均匀强化,在正常强化的胰腺背景下表现为低密度或低信号,肿瘤少血供。 8.肝转移,腹水。 胆道结石 患者腹部疼痛,有肝内胆管结石,考虑结石进入胆管所致;MRI扫描证实。 MRCP显示胆管结石;患者胃肠道内液体信号导致胰胆管成像受污染。 * 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 3)脾动脉splenic artery: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为数条脾支入脾。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条较细小的胰支至胰体和胰尾;发出1~2支胃后动脉,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胃膈韧带上行,分布于胃体后壁上部。脾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3~5条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右行,沿途发出胃支和网膜支营养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 脾静脉位于脾动脉上方。 * 体积大,4-15cm,瘤细胞分化较好,具有母细胞多能分化的特点,约43%有钙化。 * 五年生存率仅为1-3% * 仅使胰头轻度或中度肿大,早期侵犯胰内胆总管,以“围管侵润”方式造成胆管梗阻。 * 扫描前20分钟和上床前二次服用; (胰腺的血供早于肝脏,大部分胰腺癌是少血供病变 * PTC经皮穿肝胆道造影,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空腹,避免肠腔内液体对胰胆管水成像的污染。 * 尤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肿瘤的边缘不规则,常可被勾画出。胆总管的扩张可达72%,最宽达30mm,胰管的扩张可达60.2% * 肠系膜上A(78%)、腹腔A(62%)、门静脉(PV)及腹主A为常见.血管包埋与胰腺的淋巴引流密切相关。血管的受侵包裹一是肿瘤不可切除,二是出现甚至较胰腺内肿块的发现还早还明显。团注对比剂可很好显示受侵的情况。 * T2WI像 T1WI压脂序列 及反相位图像胰腺体部 头部 * 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被包绕血管僵硬变直;肝脏右叶后段转移灶,可见牛眼征。(肝脏尚未强化、正常胰腺组织已然强化呈高密度) * 2005年9月的MRI。 * 2006年4月的MRI。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 china-radiology 1. 腹膜后间位器官;2. L1-2椎体水平;3. 分头、体、尾三部分。 胰腺解剖 钩突 胰头 胰体 胰尾 胰管 十二指肠小乳头 十二指肠大乳头 胰腺的血供:腹腔干的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 腹腔干 脾动脉 肝总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1.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2.腹腔干-脾动脉-胰支;3.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胰腺血供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静脉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 淋巴:腹腔动脉旁和肠系膜上动脉旁淋巴结。 胰腺癌 病理类型: 1.导管细胞癌:最主要的类型,约占90%。少血供、无包膜,易侵犯神经和神经周围淋巴管。 2.腺泡细胞癌:仅占不足1%,大小不等的腺泡样结构。 3.多形性腺癌:多核或巨核瘤细胞及间质细胞,淋巴管及血管内瘤栓多见。 4.胰母细胞瘤:儿童期最常见体积大分化好,有钙化。经手术或放疗后,其预后较成人胰腺癌为佳。 90% 胰腺癌·病理分型 1. 为胰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变,约占75-90%. 2. 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很难早期发现。 3. 手术治愈的病例极少,预后很差。 4. 发病年龄以4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