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汇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轻轻的走向完美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并向大家学习,我感到十分高兴。虽然进入龙桑寺中学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这片广阔天地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一名教师的艰辛和快乐,收获了学校领导的热情指导,也收获了同事的无私帮助,我既感到成长的喜悦,又感到责任的重大。
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学生不像其他事情一样,立竿见影。这本身就是慢性活,需要日积月累。他虽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恋。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感受。 态度:
态度是什么?态度是个人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在外界事物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欲望知识个人经验)、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只要其中的一个要素变化,另外两个要素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老师说本身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视野也会形象到学生。
宽恕:“圣人千虑必有一失”1+1=2 2+2=4 3+3=5 4+4=8 5+5=9
多看一下学生和别人的优点。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介绍两个非常有名的实验。
第一个是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被教育要保护充气球。对照组:什么也没说。第二组:观看攻打充气球的视频。然后,把这三组学生同时放入到一间屋子里,屋子里放着充气气球,实验者没有任何要求。过一段时间观察统计结果。
实验结果:第一组:攻打充气气球的几乎没有,很少。
对照组:相对于第一组多一些,相对于第三组少一些。
第二组:最多。多到几乎人人攻打。
第二个是评价学生方面的研究。
实验者还是将被实验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实验者完成一定的任务数,每一次都给与肯定与表扬。
对照组:不发表任何意见。
第二组:总是找到一定错误或缺点进行批评。
这三组学习一段同样的事情后,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组:积极性变高,学东西越来越快,事情完成的越来越漂亮。
对照组:对做任何事情失去了兴趣。
第二组:有些沮丧,不过还是在学习,也能掌握一些东西,积极性不高。
对上面两个实验我们且读且思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这个实验结果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对学生多一些肯定与认可。
学生们的态度,尤为明显的表现在书写,审题上。是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的一种表现。在平常的单元测试卷时,拿卷面分分为7个档次,5,3,1,0.-1,-2,-3,我每次会把卷面分打上,也算是学生考试得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多读几遍,用铅笔在题中画出重难点,单位等。久而久之,学生“走马观花”的审题现象会有所改善。
第二个感受:课堂管理——磨刀不误砍柴工: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等。
课前习惯:准备好上数学课要用的东西。数学书,练习本,学习尺(一套,包含两个三角尺,量角器,直尺,到了六年级还有圆规),铅笔,橡皮以及与数学科目有关的。位置规定:课桌左上角。顺序:自下而上,大书到小书。学具放在书的右侧。
上课要求:五到“耳到,眼到,嘴到,手到,心道”
作业习惯:1.要有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2,提笔练字,书写认真3.眼心手全到。
合作习惯:同桌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的合作,组组之间的合作。讲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表达的习惯:给予学生适当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机会。
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只要学生的习惯抓好了,我们的刀刃磨得锋利了,学生学东西就会快,学知识也会更踏实,效率自然会提高。
第三个感受: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
犹如大海一样,表面的波澜不惊,深处的波涛汹涌。
数学课的立足点基于《中小学课程标准》首先要让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是非常有意思的。不是处了做题就是做题。动手操作,实物模拟,实验演示等是经常存在的。再者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后数学课学习的是针对某一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的问题,拥有多维度思考方法的一门学科。
例1:有序的思考。数线段,数角,数图形(标数字,有序)
例2:模拟实验。相对,相向,剪一刀,图形增加的周长
例3:打破固有思维。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学生经常习惯于用量角器去量。有想过能不能搞点破坏——撕
曾经有记者采访时,调查过这么一个问题:教高数难,还是教小学生数学难,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答案是:一样难。这与小学生的思维有关,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