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福利经济学W.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5 第二节 新福利经济学 一、概述 (一)特点 1.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 2.用偏好来表示效用,趋向主观 3.采用序数效用论,避免人际 间的比较 4.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和边际技术 (二)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1、运用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政治问题或集体选择问题 (1)主要问题: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人行为、官僚主义、政党政治 (2)议题:为何个别的政治决策最后会导致违背公众民意的结果 (3)最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一、西方 1、收入的再分配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2、二者是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问题 3、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市场优先) (1)福利首先与自由相联系 (2)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 4、罗尔斯:平等优先 一、对政府福利制度安排的影响 二、对政治和民主过程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 政策执行通过投票来实现公平 对集体决策进行必要的评估 三、推动了对于公平和效率问题的认识 四、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公平问题 2.将政治视为交易 人类社会由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组成。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 在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是同一个人。 3.公共选择与社会选择理论 共同——经济人假设;社会选择多用于社会事务决策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 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2年布坎南与塔洛克发表了《同意的计算》,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奠定基础。《俱乐部经济理论》(1965)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公共决策中的以足投票理论。 1969年与塔洛克在弗吉尼亚工艺学院创建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并出版《公共选择》杂志,促进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迅猛发展,同时使公共选择理论传播的欧洲和日本。 1986年因把经济方法运用于政治过程的研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填补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选择是指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4.启示 (1)“经济人”假设,须建立监督决策者的机制 (2)揭示了“偏好显示机制”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 (3)对政治决策程序和规则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决策结果 (4)“特殊利益集团”理论,提供新的视角 5、二者兼顾——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1)漏桶原理 (2)混合经济结构 6、实质 不同公正理论学派关于程序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以及选择与确立不同公正观之争,即在分配领域如何实现平等之争;是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实行公共政策面临的问题。 二、从平等与效率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 公平对平等的替代,国内争论 2、效率、公平、平等和公正的含义 (1)效率: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allocative efficiency) (2)公平 程序平等(过程:起点、规则和机会) fairness,“统一尺度”,对待人或对待事要“一视同仁” 对理想事物的合理分享 公平即平等,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平等,保证人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相同结果或成果,“同等的分享” (3)平等(equality):相同性 本质上的平等 分配结果的相同性(狭义equality of outcome) 完全和比例 (4)公正(justice) 给每个人他(她)所应得,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3、将原本只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问题扩展到了初次分配中 在初次分配,按照要素贡献分配即体现了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公平与效率是相容的 自由、平等、博爱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4、缺陷(不成熟时代) (1)诱导人们放弃公平的追问,忽视了经济领域的基本规则 (2)泛化并覆盖到了非经济领域 (3) 政策向“权力强者”的倾斜,损害“权力弱者”的利益 (4)颠倒了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关系 (5)忽视了政府对于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 5、民生时代:平等与效率兼顾、社会公正 共享、发展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 * * 第九章 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概述 第二节 旧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第四节 平等与效率 第五节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福利经济学学科概述 (一)概念(welfare economics) 1、主要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问题 2、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西方经济学)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