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列车活塞风的实则与分析 .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程建筑学相关资料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工程建筑学相关资料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PAGE
PAGE 1
北京地铁列车活塞风的实则与分析
Field test and analysis of piston action ventilationin Beijing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提要 为了研究列车活塞风对地铁热环境的影响,达到有效地利用和控制活塞风,改善地铁热环境状况的目的,对北京地铁列车从起动、加速、等速、减速到停止等各种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则,总结出地铁隧道内列车活塞风和车站行人出入口处风速的变化规律。关键词 地铁/风速自记仪/红外时间自记仪/列车活塞风 Abstract In order to learn through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iston-action-induced ventilation on the underground thermal environment so as to control i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 field test in Beijing underground railway system is conducted when a train start, accelerate, move in constant speed, decelerate and halt. Summarizes the regularity of variations of piston-action-induced ventilation in the tunnel and variations of velocity in station corridors.Keywords underground railway, recording anemometer, infrared timer, piston-action-induced ventilation1 引言 北京地铁客流量增加较快,列车密度也随之加大。列车活塞作用造成的活塞风对地铁热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恰当地利用和控制活塞风,对维持适宜的地铁热环境有很大作用。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限于单行隧道内的列车活塞风状况。对双行隧道且中间隔墙带有卸压孔的列车活塞风的实则研究很少。对地铁双行隧道内列车活塞内有的进行了实验研究[1],有的进行了模型试验和模拟计算[2]。80年代清华大学空调教研室曾对北京地铁进行了多次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取得了许多对地铁通风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但由于在列车运行时人员不能进入隧道内,同时受到测试仪器的限制,只在区间风道与隧道连接处采用热球风速仪人工读数的方法实测了列车通过时引来的活塞风风速[3]。进入9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风速仪已被动改进成自动存储记录的仪器。RHLOG智能型风速自记仪给地铁列车活塞风的实测带来新的机会。1996年4月清华大学空调教研室对北京地铁列车活塞风的状况又进行了一次现场实测,测出两组结果。本文就是此次实测的一个总结。 2 测试现场概况及测试仪器的安装布置 测试时间是1996年4月16日,测试地点为北京地铁前门站及车站两侧区间隧道,测点主要布置在前门至和平门站区间隧道内。隧道断面为4.1m×3.9m,隧道中间隔墙每隔50m有一个卸压孔,卸压孔断面为1.5m×2.25m。列车构造速度是80km/h,车体长19m,宽2.65m,高3.509m。通风系统风机全年一致性地采用区间进风车站排风的运行方式,运行时间是每日17点至次日13点。前门站的4个行人出入口打开3个,且出入口夜间不封闭。 测试仪器主要采用:①RHLOG智能型风速自记仪,由测头和自记盒两部分组成,由一个6V蓄电池供电,记数周期选用12s(记录结果不能反映风速的方向)。风速测头采用装有热球传感器的可伸缩测杆。每隔一定距离将测杆用铁夹子和铁丝固定在隧道侧面支撑电缆的角钢上,测杆探出600mm,电池和自记盒用袋子挂在角钢上。测量车站行人出入口风速的风速自记仪直接放在广告牌上。②RHLOG智能型红外时间自记仪,由红外发射和红外接收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各由一个6V蓄电池供电。接收端和发射端分别用石膏相对固定在隧道的两侧壁面上,距离地面1.2m左右,供电电池直接放在地面上。现场测试的测点布置如1、图2所示。 图1 隧道中部测点布置示意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