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预应力张拉技术交底(三级)1111111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程技术交底书
(三级技术交底)
单位名称:
主送单位 编号 交底名称 特大桥梁预应力张拉技术交底 日期 交底内容如下:
一、概况:
本连续梁采用二向预应力体系,钢筋、管道密集。张拉条件为砼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100%,且必须保证砼龄期不小于10天。
预应力钢束采用两端张拉时,两端应保持对称张拉,最大不平衡束不能超过1束,张拉顺序先腹板,后顶板,再底板,从外到内左右对称进行。同一施工节段的预应力按纵向 → 横向的顺序张拉,并及时压浆。预应力过程中应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二、施工交底:
纵向、横向预应力筋采用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弹性模量为Ep=195Gpa,公称直径为15.24mm,具体内容如下:
2.1、纵向预应力索张拉控制
纵向预应力索均为两端张拉。预应力张拉时,采用张拉力为主、张拉力与钢束伸长量双控,计算伸长量时采用的孔道偏差系数k=0.0025、摩擦系数u=0.23,锚口及喇叭口损失按锚外控制应力的6%计算,张拉时实际伸长量允许±6%的误差。在正式测量钢索伸长量前应先将钢束张拉应力张拉到10%0,再正式张拉和测量伸长量。
要求张拉完一批钢束,及时抽真空压浆一批,且待压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后,方可张拉下一批钢束或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纵向索管道用定位钢筋网准确定位,当管道位于直线上时,定位网片间距不得大于50cm,当管道位于曲线上时,定位网片间距不大于15cm。
2.2、横向预应力索
横向预应力索规格4-ΦS15.20mm预应力钢绞线,采用内径70mm×19mm金属波纹管制孔,真空辅助压浆。要求一端固定、一端张拉,张拉端和锚固端在主梁两侧交错布置。
预应力张拉时,采用张拉力为主、张拉力与钢束伸长值双控,计算伸长量时采用的系数k=0.0025μ=0.23。。
横向索管道用定位钢筋网准确定位,当管道位于直线上时,定位网片间距不得大于50cm,当管道位于曲线上时,定位网片间距不大于15cm。
2.3、材料的存放
钢绞线应存放在干燥处,避免潮湿锈蚀,工地存放时,应严格执行有关技术要求,并及时进行覆盖。
锚具设专人保管。贮存、运输均应妥善保护,避免锈蚀、沾污、遭受机械损伤或散失。临时性的防护措施应不影响安装操作的效果和永久性防锈措施的实施。作好标识,防止混用。
2.4、张拉设备配置及要求
本连续梁纵向张拉锚固体系采用自锚式拉丝体系,张拉采用与之配套的机具设备。张拉油压表选用防震型,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的1.5~2.0倍,精度不低于0.4级,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张拉次数小于等于300次,压力表发生故障后必须重新校正。
预应力设备应建立台帐及卡片并定期检查。千斤顶在下列情况下还必须重新进行校正:已张拉作业达300次;千斤顶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时;千斤顶经过拆修之后。千斤顶与已校正过的油压表配套编号。油表检验与千斤顶视为一个单元进行检验,千斤顶在张拉作业前必须与油表配套校正。
2.5、施工工艺
2.5.1 预应力混凝土张拉工序流程
波纹管制孔→养护→清孔→穿束→调顺→拆除底板障碍物→清理锚垫板→安装工作锚及夹片→安装限位板→千斤顶安装→工具锚安装→千斤顶顶进油张拉→伸长值校核→持荷顶压→卸荷锚固→记录
2.5.2 张拉程序
纵向:0→初应力(0.1σcon)(作伸长值标记,测工具锚夹片外露)→20%σcon(持续5分钟、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50%σcon(持续5分钟、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σcon(持续5分钟、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锚固→回油到0(测总回缩量、测工作锚夹片外露)。σcon为钢绞线控制应力;
横向:0→初始应力(0.1σcon,作伸长值标记,测工具锚夹片外露)→控制应力(持荷5分钟)→张拉端卸压自锚→卸工具锚和千斤顶;
2.6 预应力施工
2.6.1 预应力成孔
预应力成孔采用波纹管。在中间接头,接头两端先用金属波纹管套住(波纹管长度300mm),再用密封胶带封裹。横向预应力筋设计为单端张拉,在施工时波纹管、套管与预应力筋同时安装就位,且横向预应力索张拉端应交错布置;同时,横竖向波纹管道均应在固定端接好通气孔;纵向预应力筋两端同时张拉,为便于施工和防止管道漏浆造成堵管,施工时采取先行预埋波纹管或套管成孔,混凝土浇注完,张拉前穿钢绞线的方法。
波纹管的安装定位:波纹管的安装,事先按设计图中预应力筋的曲线坐标,在梁体钢筋上定出具体位置。波纹管的固定定位采用定位网钢筋。定位网钢筋必须焊接绑扎牢固。相邻两片定位网钢筋间距不大于500mm,在管道转折点处定位网加密间距为150mm。
若预应力管道与普通钢筋发生冲突时允许进行局部调整,调整原则是先普通钢筋,后横向预应力筋,保持纵向预应力管道不动;钢筋若遇预应力张拉槽,截断后应预留搭接长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