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doc

发布:2018-08-26约5.8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7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 教学目标 总目标:通过教学,使青年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确立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具体目标: 1、能正确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准确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测评的基本原理。 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释、说明和辨析。 4、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搞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和分析依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 一、心理学与高等教育 1、心理学概论(第一章) (1)心理学的概念; (2)个体心理的四个方面; (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4)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2、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与具体方法; (4)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三章) (1)教师的社会角色及作用,职业角色的形成; (2)教学反思的涵义、过程、成分、方法; (3)教师威信(形成、维护和提高)与师爱。 二、高校学习心理 1、学习心理概论(第四章) (1)狭义学习的概念,学习的一般分类,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第五章) (1)学习动机的涵义、基本结构、种类,成就动机及应用,归因理论;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3、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六章) (1)学习迁移的定义、分类、作用,学习迁移的的理论观点; (2)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三、高校教学心理 1、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会(第七章) (1)观察与思维的涵义,大学生观察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 (2)教材直观与知识理解的涵义、类型,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3)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涵义、类型、一般过程,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2、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第八章) (1)记忆的涵义、类型,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2)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影响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3)知识的保持与存储的方式,遗忘的概念、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及特点,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3、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第九章)(略) (1)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涵义,学习策略的性质,心智技能的实质与特点; (2)认知策略组成部分与教学原则; (3)心智技能原型模拟、阶段过程和培养要求。 4、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培养(第十章) (1)问题解决的概念、实质与特点; (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3)创造性的涵义,创造、真创造与类创造,创造性与智力、发散思维、人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构成与培养。 5、教学设计(第十五章)(略) (1)教学设计的涵义、类型,教学设计系统观的基本原则、特点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2)教学目标的涵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说,智育(狭义的教学)与德育(狭义的教育)教学目标; (3)教学模式的涵义、结构和种类,几种典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结构(刺激控制、科学探究、课堂讲授); (4)教学媒体的涵义、作用、类型及其选择。 6、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十六章)(略) (1)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的涵义、相互关系和作用(功能); (2)有效教学(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效度的涵义、类型,信度的含义和影响因素,项目难度与区分度(鉴别力)的涵义与计算。 (3)教学测验的类型,命题的一般原则,学绩测验的评分和结果分析。 四、高校德育心理 1、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第十一章) (1)自我意识的涵义、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十二章)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2)态度与品德的强化与社会学习论; (3)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和条件。 3、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第十三章) (1)大学生群体及其特点,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感染; (2)大学生班集体心理;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4、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第十四章) (1)心理健康的涵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