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 MERGEFORMAT 8
附:《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第二章 专题二
25、教师威信的变化(60)
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
引起教师威信变化的因素:
1、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
2、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
影响教师威信丧失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会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窄,既不重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更不注意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一个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教师威信肯定难以维持)
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会导致教师不敢创新,不能自我扬弃,自以为威信一如既往,实际上早已下降)
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引起学生反感)
第三章 专题一
2、心理发展(71):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1、自我意识(105) :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四章 专题三
7、认知-发现说(144)
第五章 专题四
20、知识的分类(164)
美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根据知识的意义, 将知识区分为主观意义的知识和客观意义的知识。
主观知识是由某些天生的动作意义向以及某些意向和获得和改变组成,或者说,是由一定的方式行动、相信一定的事物、说出一定的事物的意向组成。它包括思想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大脑活动。波普认为,因为主观知识由生物体的倾向构成,所以最好称它为生物体的知识。
客观知识是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例如,发表在报刊、书籍以及储藏于图书馆的各种理论,关于这些理论的讨论,与这些理论有关的困难或问题等。对科学知识而言,客观知识就是由问题、问题情境、假说、理论、论点和证据组成的。
2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164)
认知心理学根据不同的知识表征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结为5W1H
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175)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
(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1)差民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
2)组合律强调刺激物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
3)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
(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
(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3、记忆的分类(180)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分类:
按照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
按记忆的目的性,分为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按记忆的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为内容。
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命题、思想为内容,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特征。
动作记忆以学过的动作为内容。
情绪记忆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无意记忆没有预定目的,不经过专门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干预下进行的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持续时间仅约0.25-2秒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在5秒至2分钟之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情景记忆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又称为自传式记忆。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于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情之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
11、定势(202,226)也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第六章 专题四
6、问题解决(215)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事实上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230)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第八章 专题五
13、心理冲突(291)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排斥的情绪、
显示全部